热议自主招生专家各抒己见 抢高分还是选偏才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3-11 12:22:59 |
|
|
一直被质疑为“小高考”、“掐尖儿抢生源”的自主招生,今年因多校联考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
在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以教育专家的身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在现有条件下,自主招生还远未成熟,选拔方式、择优手段和最终标准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现阶段不宜给出过高的评价。
钟秉林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人才评价标准”须明确
对于自主招生“有掐尖儿之嫌”的说法,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明确表示反对。他介绍说,北师大每年招收2200个学生,拿出不到5%——100个左右名额做尝试。据测算,全国33所高校自主招生总数也只占全国考生总数的不足万分之五,“不管从数量角度讲,还是从公平竞争角度讲,都谈不上‘掐尖儿’。”
有人认为自主招生应该摆脱高考的影子,而不仅仅是多了个面试环节的考核。对此,钟秉林委员表示,高校积极探索自主招生改革理当支持,在制度设计方面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整个过程是否能保证公平、公正,考题设计是否科学有效,试卷评判怎么准确合理等等,非常复杂。”
北师大是“北约”联考院校之一,日前结束的联考持续几乎12小时,考试时间也长达8小时,这样考能否选出人才?钟秉林委员回应说,联考一共提供7个科目试题,由各学校自己选择,北师大只选了其中4门,学生考试时间比几门高考科目总时长要短。“关键是考题设计思路和题型有很大不同,还是让我们去试一下吧。”
钟秉林委员特别强调,高校自主招生涉及“人才的评价标准”、“通过什么方式把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两个问题。高校自愿组合“联考”,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降低奔波成本,值得尝试和肯定。
钟秉林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他们征求了考生意见,肯定要调整改进,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些“联盟”的先行实践为我们在扩大学生选择权和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选拔人才方面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使得现今的联考方案更趋完善。他认为应鼓励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相互借鉴。
葛剑雄委员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自主招生已成“小高考”
“现在就已沦为‘小高考’,这样选出来的学生高考也能选出来。”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委员对现行的自主招生制度并不满意,坦率地连称“缺乏意义”。
“招生名额只有不到5%,还要经过高考,那多这一次干什么呢?高考预演吗?”他认为自主招生目的性尚不明确,到底是各校选拔高分生源,还是照顾偏才、怪才?
葛剑雄认为没有必要为占比1%都不到的偏才、怪才去修改高考制度,完全可以在现有制度下为这些学生设计一些特殊办法。“这些人一定要上大学吗?韩寒没有上大学就很好嘛!高考考不上,可不可以让他旁听?”
葛剑雄称,学校希望招到分数最高的考生本无可厚非,但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如果实行全国统一的分数线,对落后地区的孩子则有失公平;再加上我国公办高校使用纳税人的钱,为公平起见,应由教育部来分配各地录取名额,制定全国不统一的录取标准。
考生在高考之前,还要再多准备一次甚至几次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增添了考试负担?葛剑雄直言,全国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占比不到1%,“如果孩子连前10%都进不去,还是踏实准备高考吧。”
葛剑雄强调,从理论上讲,自主招生应该全部放开,应该赋予学校自主挑选学生的权利,给予学校充分的信任。
柯杨委员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高考不改革如何“自主”
高考因“一考定终身”而遭诟病,因此自主招生一度被寄予厚望。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委员认为,自主招生把高考“一次性”的考试风险分摊开,不仅中学有一次推荐把关,笔试之外还有面试过程。
柯杨说,比如北大医学生过去只招理科生,实际上好医生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在面试过程中,北大特意安排学医志愿、心理测试、同情心等人文素质的考察,并且在笔试排名的基础上综合考[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中国农大启动本科生教育改革 取消转专业门槛 下一个化学: 影响二十一世纪的新技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