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一天天临近,高三家长们在操心着孩子的营养是否跟得上,孩子的备考心情是否好之外,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我觉得,家长可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规划志愿,搜集志愿填报的资料和制订一份合理、有效的高考志愿表(或方案). 志愿:家长有必要"插"一竿子吗?
家中没有考生的人,很难理解高三家长的焦虑和纠结,觉得就是一个普通高考,至于这么如临大敌吗?我身边不少朋友就有类似的疑问.也难怪,他们一是因为身处局外,仅从高考这件事的表象上看问题,体会不到填报志愿的重要性;二是觉得高考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做家长的何必插手其中.只有身临其境的考生家长才能体会到,高考已经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生和家长齐心合力才能完成.
目前的高校招生,除了极少数自主选拔录取(成绩只作参考)和保送生之外,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还是通过高考来"一考定终身"的.虽然相关高校在教育部的批准下逐年加大了自主选拔录取的力度,但了解其流程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已经通过目标高校的复试和面试、拿到自主选拔录取认定资格的学生,最终也是要按规定参加当地的统一高考,依据高考成绩来判定其是否能真正享受到优惠政策,从而迈进心仪高校的校门.所以说高考是很重要的一环.然而"高考"这两个字绝不仅仅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简称,它除了需要考生力拼成绩之外,高考志愿的填报也是其中占比重很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谋划并填报志愿的工作是不是可以由考生亲自去做呢?理论上来讲当然是应由考生自己去做,但是做这份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因此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作为肩负繁重学习任务的高三学生,让他们拿出时间从头至尾来做这件事,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给家长们提出了如下要求: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摸清楚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吃透目标高校的录取规则、准备好翔实的数据信息并设计出一两套初步的志愿方案来,供孩子参考!
"参谋"前:家长应有哪些准备?
对于自己的孩子,父母可能知道他们的脾气如何,知道他们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食物……然而高考志愿填报将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试问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够了解吗?要想帮助孩子赢得志愿填报的胜利,首先就要对孩子的想法有清晰的了解.
很多家长从心底里很重视高考,但却把精力全部投在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上,基本没有花时间分析过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志向这方面的情况,等到要报志愿时,才赶紧找测评机构替孩子做性格测试.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可以用作参考,但绝不能替代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分析,更不能据此直接认定孩子适合学什么.因此,在志愿填报之前,做家长的应该利用闲暇时间跟孩子多沟通,了解一下哪些专业是孩子感兴趣喜欢学的,哪些专业是孩子认为可以有条件接受的,哪些专业是孩子绝对不想学的……这样真正到了报志愿的时候,才能够较为从容地依据孩子的成绩,在学校、专业和兴趣爱好这三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
关注高考的这几年,在我认识的考生中,当初有不少是勉强去了不愿意学的专业,现在其中有些人已遭遇到困境.他们入校后因为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所以读不进去,导致厌学、成绩不理想,甚至挂科.起初家长在设计志愿时,觉得已经给孩子留了后路:进校后争取转专业,或是转专业不成就辅修一门别的专业,然而事到临头方知是空谈.首先,各高校对于转专业都有严格限定,大多只允许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提出申请,成绩不佳的自然转不了;其次,修读双学位的学生,需要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同时还要以主修专业的顺利通过为前提,试想一个厌学并且主修专业挂科的学生,如何能拿下双学位呢?
了解孩子对未来的想法不仅仅限于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应有之义.因为不同类型的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其培养过程、培养方式以及给学生提供的助力自然也不一样.比如下面两所提档分数差不多但类型却不相同的学校:南京大学本科以培养"通识教育与宽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