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7-14 11:15:52 |
|
|
思维能力。
3、逆向思维,拓宽思路。学生常常习惯于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向思维,有时碰到一些问题会误入歧途。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锻炼自己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问题,一路不使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联想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律、原理和方法,随机应变地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攻克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便如:将2.8克镁铝合金深于250毫升2摩/升的盐酸中,完全溶解后加入250毫升烧碱溶液,若使所得沉淀的质量最多,烧碱深液的摩尔浓度最大是多少?
很多同学往往想到先设Mg为x摩,Al为y摩,这样题目就很难解出来。如果从结果出发,不难看出生成沉淀的量最大,所加烧碱除中和过量的盐酸外,应刚好把Mg2+Al3+完全沉淀,此时溶液中溶质为NaCl。因此nNa+=nCl-nNaOH=nHCl从而得出NaOH物质的量最大不能超过HCl物质的量,否则Al(OH)3会发生溶解。NaOH的摩尔浓度最大不能超过2摩/升。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计算,但思维方向不对,就会费事误时。
逆向性思维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加之敏锐的思维方式,两者产生共鸣,才能找到解题的关键。
例如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试推断出物质A、B、C、D、E、F的分子式。此题提出A→F六种未知物相互转化的8个信息方框,如果从头开始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答案,必须把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结合起来,依据化学反应的基础知识,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气体C通入NH3水和气体D通入C的溶液均得到A,推出A是铵盐,再结合A跟KOH溶液反应生成气体D,推断D是NH3气,A跟浓H2SO4反应生成气体C,C可能是SO2、CO2等,这里有思维陷阱,避免误入歧途的关键是A转化为B加入KOH后又变成F,得知F是硫酯盐,进一步确定C为SO2。本题答案A是(NH4)2SO3或NH4HSO3,B是(NH4)2SO4或NH4HSO4,C是SO2,D是NH3,E是H2SO3,F是K2SO4。
多思巧解可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惰、呆板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科学性,解题能力的提高也寓在其中了。
三、通过做“新情境”题目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主要包括迅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结合新信息迅速调用已有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但要注意两点。
1、正确处理做“新情境”题目与落实双其的关系。新情境题目的设置不是空中楼客,高不可攀登,它是将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新信息结合在一起,然后设计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路,并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例如94年高才第34题:合成分子量在2000-5000范围内具有确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93年报导合成了两种烃A和B,其分子式分别为C1134H1136和C1398H1278,B的结构跟A相似,但分子中多了一些结构为C≡C—的结构单元。B分子比A分子多了_____个这样的结构单元(填写数字)。
试题给了两种烃的分子式,C、H原子数之多,学生平时并没有见过。但是只需要从题中提示的信息找出结构单元C≡C—CH原子数是C8H4,而两种烃分子式碳原子数之差为264,264÷8=33,用氢原子之差计算也可以得此结果。由此可见,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接受题示信息进行简单迁移的能力,突出了起点高、落点低的特点,所以说“新情境”题不一定都是难题,不能跳入“题海”去做大量偏难怪的题而忽略了双基。
2、排除干扰,总结规律。“新情境”题突出一个“新字,题目中常常出现中学课本中没见过的内容,它具有题材新颖构思别致等特点。有的题目篇幅很长,有的信息虚张声势。所以有些同学一看见这类题目就心里紧张,感到束手无策,产生了畏惧心理。解决的办法除增强自信心外,就是要通过做题总结规律;接受新—联系旧知识—推出结论。平时要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遇到题时才能够简缩已知信息,捕捉隐含信息,去掉干扰信息,抓住关键信息,不被表面字句太多而迷惑,迅速找出解题思路。通过练习找到了做此类题的感觉,自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畏惧情绪也就会消除。这样你就从学会课本知识走向”会学“新的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的层次。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计算型选择题的速解方法 下一个化学: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