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7-26 16:46:15 |
|
|
右制得30mmGaN,此外,他们还利用溶剂热法制得了InP及CrN、Co2P、Ni2P、In2S3等纳米相化合物;用催化热分解法从CCl4制得纳米金刚石,该项成果发表于1998年的Science上,成为人们推崇的“稻草变黄金”的范例。
4、无机膜与敏感材料的研究
孟广耀等利用高温溶盐离子交换法获得固体电解质Ag+-β″-Al2O3,设计并发展了全固态SOx传感器;中国科技大学气敏传感器实验室还研制了CO、C2H2、C2H4等多种气敏传感器,有的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彭定坤等建立了先进而有效的溶胶-凝胶工艺,制得了γ-Al2O3超微粉及Y2O3稳定的ZrO2膜;通过不同溶剂中的溶胶-凝胶过程,研制了有支撑体和无支撑体的TiO2膜。彭定坤、孟广耀等发展了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和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MOCVD),合成了高温超导体Yba2Cu3O7-x薄膜和透氢的Pb-Ni、Pb-Y膜。
5、电、磁功能材料的研究
苏勉曾、林建华等用软化学方法合成一系列稀土-过渡金属间化合物,制得了10余种满足制备稀土永磁粘结磁体要求的金属间化合物。任玉芳等合成了300多种不同组成的稀土与Ti、V、Mn、Fe、Co、Ni、Cu、Mo、W、Ir、In、Sn的复合氧化物及稀土复合硫化物,稀土复合氟化物,稀土磷化物;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光电、热电、气敏、热敏、磁敏等传感性质,快离子导电性质、超导性质及影响电性的规律;并研究开发了这些性质的应用。1987年,任玉芳等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临界温度为90.4K的掺银的Y-Ba-Cu-Ag-O超导材料。
6、C60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1990年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开始C60团簇的合成实验研究,尔后国内10余个单位相继开展了C60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如首先在国际上建立了重结晶分离C60和C70的方法;在国内首次获得了K3C60和Rb3C60超导体,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发现在阴极中掺杂Y2O3可以大大提高阴极沉积物中等碳纳米管的含量;首先报道了直接氧化含氮化合物的研究成果等。
7、多酸化合物的研究
顾翼东等在常温及很低酸度下合成了活性粉状白钨酸,使钨化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谢高阳等以活性白钨酸为原料,制备了多种不同结构的含钨化合物。王恩波等结合钨、钼、钒的催化、抗病毒、抗肿瘤、抗爱滋病等特性,合成了大量钨、钼、钒以及含稀土元素的多酸化合物,并以多酸化合物为催化剂,在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缩合脱水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8、金属氢化物的研究
申泮文等设计了有特殊搅拌设备的固-液-气多相反应釡,使“金属还原氢化反应”在400~5000C范围内进行完全;利用此类反应以新方法合成复合金属氢化物;以“共沉淀还原法”和“置换扩散法”制备了钛铁系、镍基或镁基合金等储氢材料;创造了钕铁硼等永磁材料合成新工艺。
9、其它
黄金陵等通过固相合成获得了一系列具有奇特的层状结构的三组元蹄化物,第三组元离子是插入到“薄板”内,而不是“薄板”之间;他们还合成了具有优异的光、电、磁、生物等特性的金属酞菁、萘酞菁类配合物等功能材料。秦金贵等对具有特殊固体物理性能的金属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结构与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孙聚堂等研究了一些固相反应的可能机理,希望为一些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新方法。秦子斌、曹锡章、计亮年等在大环配体金属配合物,尤其是自由卟啉、氮杂或硫杂卟啉的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此外,国内还有利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磷酸盐、铝酸盐、硼酸盐、钨酸盐等各类荧光体,其中制得的CaWO4:Pb荧光粉的相对发光亮度为市售荧光粉的119%;利用掺Sm2+的M1-xMxFCl1-yBry(M=Mg,Ca,Sr,Ba)的选择光激励,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室温光谱烧孔;建立了百万巴高压实验室,完成了模拟地下6×109Pa和15000C的高温高压实验;利用高温高压法合成了立方氮化硼超硬材料、宝石级的掺稀土的翡翠及双稀土钙钛矿结构的新相物质。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化学: 久置的红薯为何比新挖的红薯甜 下一个化学: 油条与化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