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10-26 12:00:07 |
|
|
掉“作文”认识。一些同学往往把研究性学习简单化,选题无方向性,且多为“议论议论”了事的作文;另一些同学则认为“研究”高深莫测,是科学家的事。其实,研究性学习中仍然突出“学习”。其本质不外乎就是要求研究者用已有的知识或可以查阅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小课题,用以积累知识,体验过程及其成就感。
去掉“剪拼”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基础教育领域后,你不用担心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多元渠道。应该重视选题中“主题”与“课题”的关系,学生容易把“主题”当做“课题”,在网上、图书馆及其他渠道找来一大堆资料,剪剪贴贴,构成“研究性学习”论文。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选题通常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找得到的是背景资料。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将现有的新问题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拓展、放大、而不是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找答案!
第三环节:以合作、自主为原则,组织编辑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成果集,或者编辑专题式研究性学习网页供上网交流,形成能持久肯定学生成果的机制,并可以为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提供教参资料,传承相关知识,使后来的同学能够方便地站在自己学兄学姐的肩上开始“研究”。
三、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主题板块
在三环节模式下,只有确定适宜的主题板块,才能正确地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程序。
(一)“化学论谈—谈论化学”主题板块
将“化学论谈—谈论化学”的主题划分为专题讲座、趣味实验、资料交流、答辩观摩四个板块。专题讲座聘请相关教师对基础课程中有关化学拓展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以便拓展同学的知识面,感受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并学会权衡化学与技术、社会、自然之间的全局关系。趣味实验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和理论性的趣味实验供同学做,并要求探索实验“趣味”的原因。资料交流要求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中有无与化学相关的现象,选取最感兴趣的主题,收集和查阅资料,并整理成有一定视角的系统资料,在社团内进行交流、讨论,达到选取主题、集体共享知识、共同拓展视野的目的。答辩观摩分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选取有争议的与化学有关的科技话题,请同学通过准备后,分出两组进行辩论,用以增强同学对科技的态度的人文性;另一种方式是组织同学参加高年级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会,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这一主题板块进行后,期望在知识的有序性和系统性方面产生变化,由分散的、凌乱的、无序的知识体系向集中的、有序的、系统性强的知识体系转变。同时,要求同学在经历该主题板块后,能够选出各小组的方向明确、范围适宜的研究小课题。
(二)“研究题目”主题板块
根据各组选定的研究小课题,按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划分为资料处理、确定框架、拟论方案、实施方案、论文答辩五个板块进行研究。
这一板块进行后,期望将课题所有相关知识由点到面地放大,并且是有序的,这些放大的内容大部分还应该是研究者研究出来的。
(三)“我们的化学”主题板块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总结、升华、反思阶段。把与化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集或汇编成网页。可以划分为实验研究、设计发明、绿色化学、研究案例等四五个板块。实验研究主要汇集用化学实验来探索、求证、立论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设计发明汇集一些原始的选题设计,以及与化学相关的仪器改进、实用发明等内容;绿色化学汇集化学技术与人、自然、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研究的成果;案例研究汇集各小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背景、重要体会和关键环节解决的经历及其分析点评的内容。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后研究性学习”阶段。
因此,要用主题为研究中的各环节定调,以便各板块执行的主体——研究性学习小组易于把握研究性学习的进程。
这一板块进行后,期望把“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的所有化学知识,或与化学有关的知识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有序、系统的处理,统合为化学领域的独特知识系统。
四、模式实施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中应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在主体与主导的“双主”教学关系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两者相遇常常发生错位现象。即使这种关系把握得比较好,教师也必须事先准备几条从问题通向答案的渠道。但是,在主体与指导的关系中,教师只能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二氧化碳和干粉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下一个化学: 五颜六色从哪里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