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化学解题中的障碍及其克服九法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11-7 12:36:20 |
|
|
列出算式。方式有:①1.5×1000×40%×1.30;②1.30×40%×1.5×1000;③1.5×1000×1.30×40%结果①和②都是错的。从数学角度上看,三个式子都是一样的,但从化学意义来说,①和②是解释不通的。
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是:学生学习化学时只从数学角度看习题,忽略了化学概念的化学意义。
6.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用物理语言叫思维惯性,在教育心理中就是学生根据已有感性认识去解决命题时既定心理的准备。这种心理状态容易使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形成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例:有硫化氢170克,在燃烧时共用去O2100.8升(标况),燃烧后把产生的物质冷凝至室温,剩余气体体积缩小为原混和气体体积的21.05%,求充分燃烧的硫化氢占硫化氢总体积的百分率。
[解Ⅰ]设充分燃烧的H2S为X升,未充分燃烧的H2S为Y升。
2H2S+O2→2S+2H2O
21
y1/2y
2H2S+3O2→2SO2+2H2O
23
依题意得:
解(1)和(2),得:x=44.8(升),y=67.2(升)。
[解Ⅱ]从方程式:
2H2S+3O2→2H2O+2SO2
可知:充分燃烧的H2S体积=生成的SO2(即剩余气体)的体积=(100.8+
以下同解Ⅰ。
以上两种解法,解Ⅰ是常规解法,从已知条件出发,按照定型化的习惯思路,按步就班地进行推理计算。而解Ⅱ从题目的整体出发,采用敏捷的判断和简缩的推理得出答案。与解Ⅰ比较,解Ⅱ是创造性的解法,解Ⅰ是学生的“心理定势”解法。心理定势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向。这种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即对于同一类型的题目,能够沿着模型化的思路,驾轻就熟地解答。但“心理定势”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形成心理惰性,使思维呆板,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反作用。要摆脱“心理定势”的反作用,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范例来破坏学和对常规使用某一公式或某一方法的过分信赖,使学生对某种心理定势产生自我“制动”。另外,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好方法,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敏捷性,训练学生按常规思维跳跃前进和另辟捷径。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化学: “等效平衡”难点突破的探讨 下一个化学: 化学方程式学习五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