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试谋略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11-22 16:48:13 |
|
|
“面壁十年图破壁”,中学生涯就不多了,命运把莘莘学子送到了高考的前沿阵地,只等6月7日号角的吹响。在这最后仅余的若干个小时的有效备考时间里,我们该如何做才更科学实效呢?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八个不够”:一是心态不够“平常”,二是审题不够仔细,三是思维不够灵活,四是双基不够扎实,五是能力不够“综合”,六是“实验”不够重视,七是书写不够规范,八是表达不够清楚。如此多“不够”,怎能会不失误?备考到了四、五月份,若想再从头做起,以求系统知识、升华能力似乎是不可能的,正确有效的做法之一是“查错改错”——即翻阅剖析平日练习中所积累的典型错误题,以及近三年高考题中自己易失误的题目和错误角度(原因),以求“析一堑,长一智”,从而巩固战果,防止滑坡。
在查错中,要针对错误,限期整改,强化过关,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也绝不能姑息迁就,自我原谅,更不可自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那个知识点可能不考”就放松警惕,“纠错”应全面到位,一切为了“考试后不后悔”而努力。
下面撮要例析,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1.审题失误,是不少考生与大学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
正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近年高考试题中的迷惑性因素越来越多,“危机四伏”“不识庐山真面目”往往置题于死地。审题一般遵循下列程序:粗审细审精审。粗审——从宏观上把握题目的命题意图,明晰题意,理顺关系,找出各题示条件、数据、信息等与设问间的线性关系,从而形成整体的解题思路;细审——仔细揣摩关键字词的涵义,哪些是有效条件(信息),哪些是干扰条件(信息),有哪些隐含条件,有哪些潜在的易忽略因素,涉及哪些易混易错的概念,找准正确解题的最佳切入角度和突破口;精审——在题干和设问的细节上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以避免“一字之差”的失误。
从考试情况来看,审题常见错误有:①阅读能力差,看不懂题意(读不出关键字词,找不出条件与设问及各有关数据间的内在联系)。②不能敏锐地察觉题示“信号”,不能全面地挖掘“隐含”条件,不能有效地舍弃“多余”条件,题目理不出头绪。③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不看全题,断章取义。部分同学喜欢看一段做一段,做到后半题时才发现前半题做错了,只得从头再来。须知,一道化学题包含完整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有的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前后呼应,相互衬垫。所以必须总观全题,全面领会题意。⑤粗心大意,一掠而过。如许多考生把不可能看成可能;把由大到小看成由小到大;把化合物看成物质或单质;把不正确看成正确;把强弱顺序看成弱强顺序而答错;另外名称与符号、正确与错误、分子式与结构式、混合物与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等也是审题的易误点。⑥误解题意,答非所问。⑦审题不透,一知半解。许多同学见到新情境题目,内心紧张,未能全面理解题意。
2.双基不牢,无法作答,是影响考生成绩的根本原因
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到位,无法保证在考试时迅速从大脑中准确提取有关知识信息,似“无米之炊”,而只能望题兴叹。
从实践来看,纠错时要绝对强化对双基知识的记忆,每次看书改错,都要抱定“这是最后一次”的态度。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失误呢?这主要靠考生自己的努力,平日学习要努力挖掘自我总结知识的潜能,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按自己习惯的记忆方式,建立有序的、便于准确迅速提取的知识网络,并在运用中不断熟悉和完善。
3.能力差是影响考生成绩的关键
概括起来讲,考生的能力差主要表现在①观察(审题)能力差。②实验能力差。正确完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差;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和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差;分析综合实验的能力差。③思维能力差。不会或者说不善于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调出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块,并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去解决化学问题;在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方面都显得欠缺;在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时,找不到化学反应的关系式和关系量;不会运用化学原理(或化学概念)进行推理,以免去繁杂的计算,不会讨论取值范围。④自学能力差。读不懂题目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得到新信息,不会联想旧知识,不会运用新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不会有选择地使用新信息,用以解决具体问题。⑤表达能力差。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准确性;不会利用化学用语解释化学问题;语言用词不规范,用方言土语,缺乏力度;步骤欠规范欠[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高考化学计算解题的思维方式 下一个化学: 生物柴油: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柴油的优势和生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