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理论在化学课题研究教学中的尝试与渗透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6 11:33:51 |
|
|
通过亲自选题、实验、思考、讨论和总结等活动,完成对某一实际问题的认知,从中获得新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引路人,是助手,而不再是“灌输”者,不再是“先知先觉”者,要形成一种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形式。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本案例为笔者本学期在高一年级复习《钠的化合物》一节时所做的一次研究课的情况。课题名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析自制发酵粉的发酵原理,验证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并通过此实验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来验证过氧化钠的性质。
(一)课题的选取和实验设计
在化学高一新教材第34页有一个家庭小实验:Na2CO3、NaHCO3与某些固体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可以制成发酵粉,用于蒸制馒头、面包等。
由此我们联想到,是否可以自制发酵粉?是否可以通过发酵粉加水或加热来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可否说明发酵粉的发面原理或发面过程,从而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还可以用来验证过氧化钠的性质?于是,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1.用市售泡打粉或自制发酵粉加水,并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2.用市售泡打粉或自制发酵粉加热,并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3.若能够检验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就把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到包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脱脂棉内来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课题研究过程
1.实验预习(约1小时)
①从本校食堂借来泡打粉和酵母。
②在试管中分别用泡打粉和酵母做加水实验,用沾有湿润石蕊试纸的玻璃棒伸入到试管中检验产生的气体物质,并比较实验现象。
③在试管中分别用泡打粉和酵母做加水实验,用点燃的火柴放到试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物质,比较实验现象。
④在小烧杯中分别用泡打粉和酵母做加水实验,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培养皿扣在烧杯口上,并比较实验现象。
⑤在试管中分别用泡打粉和酵母做加热实验,用导气管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并比较实验现象。
⑥在烧杯中分别用泡打粉和酵母做加热实验,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培养皿扣在烧杯口上,并比较实验现象。
⑦讨论、查资料、分析泡打粉与酵母的区别。
⑧用碱面(市售)、小苏打(市售)、草酸(固体酸)自制发酵粉加水,检验产生的气体。
⑨用碱面(市售)、小苏打(市售)、草酸(固体酸)自制发酵粉加热,检验产生的气体。
⑩把自制发酵粉加热法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到包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脱脂棉内,观察现象,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讨论、分析。
2.研究课过程及记录
①理论知识铺垫与复习(10分钟)
复习教材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一节中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结进行演示实验。
②提出问题(3分钟)
a.教材中并未出现的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该怎么做?
b.苏打、小苏打在实际社会中最为人熟知的用途是什么?
c.发酵粉到底是什么?
d.自制发酵粉怎样演示发面原理?
e.能否把这两个性质实验结合起来?(下转第39页)
(转至第44页)
③由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演示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指出操作错误之处(10分钟)
a.介绍原料:碱面(市售)、小苏打(市售)、草酸;
b.用碱面(市售)、小苏打(市售)、草酸(固体酸)自制发酵粉加水,检验产生的气体;
c.用碱面(市售)、小苏打(市售)、草酸(固体酸)自制发酵粉加热,检验产生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心理学教授谈提高成绩的最佳方法 下一个化学: 教研——化学教学的生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