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STS的探索与实践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11 17:07:29 |
|
|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的教育,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有机化学本身是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化学重要分支之一。
有机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渗透“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环境”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中也发现,高考有机化学试题也突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医药、新科技等的联系;这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品质十分有益。试题结合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生产问题,考察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所以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关注社会、生活、环境、医药、新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渗透STS,显得尤为重要。
1.传递科学最新发展的动态,领略和感受学习的价值
有机化学中渗透STS,能及时传递科学最新发展的动态,建立与先前学习的联系,让学生领略和感受学习的价值,点燃学生立志科学的热情,使有机化学课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高科技领域,是尖端人才的竞争。诺贝尔奖是世界最高水平、最具权威性、影响最大的科学成就奖。诺贝尔奖甚至已超出了它本身,标志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它可以振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正因为如此,高考命题常取材诺贝尔奖,来体现试题的社会性、人文性、应用性、前沿性、新颖性。显示科学技术和课本知识与生活、生产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健康等方面有机联系,体现知识价值的所在。目的在于引导中学教学关注科技进展的最新成果,了解这些成果体现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并运用化学知识理解这些成果的意义。
近几年来,以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诺贝尔奖为背景的试题在高考中屡屡出现,这种借助新科技成果创设一定的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化学命题积极成功的尝试。例如:激光技术----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MCES2000-32)。NO分子的独特功能-----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MCE1999-2)。C60-----1996年诺贝化学奖(MCE1997-36)。研究臭氧层被破坏问题-----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MCE1996-1、2)。有机反应中重要的中间体碳正离子----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MCE1995-32),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MCE1995-4)以及第112号新元素(MCE1996-6)等等。我们认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联系当前化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科技发展情况,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脚步走,亲身体验科学家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题1】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三位科学家因为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伦-J-黑格(下图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下图中)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秀树(下图右)。
20世纪70年代,白川英树掌握一种方法,能控制黑色的聚乙炔薄膜中两种异构体的比例,这两种异构体被称为顺式聚乙炔和反式聚乙炔。一天,由于误放多出千倍的催化剂,令他惊奇的事发生了,眼前出现银色的聚乙炔薄膜,原来是纯净的反式聚乙炔。他在另一种温度下重复实验,又出现铜色的聚乙炔薄膜,证实是纯净的顺式聚乙炔。
1977年,白川教授等人发现,在塑料聚乙炔中添加碘这一杂质后,聚乙炔便像金属那样具有导电性。聚乙炔具有导电性,关键是聚乙炔的特殊结构和碘这一杂质在起作用。
(1)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聚乙炔的形成过程。
【解析】…-CH=CH-CH=CH-CH=CH-H=CH-…→-[CH=CH]n-
(2)聚乙炔的结构与那些物质类似?
【解析】1,3—丁二烯、苯环等类似。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谈 下一个化学: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与研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