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与研究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11 17:07:29 |
|
|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2000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研究性课题是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课程,它们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织部分。
积极组织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个人特长,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例如,2000年3月县电视台播放了“七一”水库养鱼承包商准备在水库中投放三百吨碳酸氢铵养鱼的消息。为此,人大代表专门写了一个提案,从造成水质污染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角度,要求制止在水库中投放碳酸氢铵(因为全县人民的自来水都来自“七一”水库的水)。根据这一报道,教师提出了一个“投放碳酸氢铵对水库水污染的调查”研究性课题。学生通过到县电视台、“七一”水库、县防疫站调查,依据化学和生物学科的理论知识,写出了《“七一”水库水污染调查的报告》,受到了有关部门表扬,终于制止在水库投放碳酸氢铵的行动。后来电视台还专门采访了课题组的教师,并就此事再次作了个专题报道。
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办法和要求
通过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践,能够达到四个预期目标:一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显著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学生学会学习,并能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过程(包括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三是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四是探讨适合我校实际的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一)整体目标
1.学生能主动独立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5.化学教师教研意识、科研能力提高。
(二)年度目标(分三年)
1.第一学年(高一,2000年9月~2001年8月)
在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确定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培养主体参与意识。
2.第二学年(高二,2001年9月~2002年8月)
继续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采集数据,整理资料,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阶段性小结。
3.第三学年(高三,2002年9月~2003年8月)
建立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做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成果审报工作,积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经验。
(三)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及活动时间
1.内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所提供的课题选择,也可根据本地区和学校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课题。
每学期各年级拟3~4个课题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小组每学期必须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2.开设原则。“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立性,因此课题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1)知识性、趣味性原则。根据化学课程的内容、理论知识、特点及其自身规律,选题时要注意知识性、科学性,同时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例如,[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STS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个化学: 古代化学教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