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6-26 12:07:49 |
|
|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化学老师,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样的化学课才称得上好?怎样上好化学课呢?通过平时教学实践与反思,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我总括为化学“四步法”。
第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让学生提前“热身”。
以往所谓的预习,学生仅仅是将课本简单地看一遍,不重视理解,这样的预习收效甚微。如何使预习达到更佳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
1.划出重要的概念、定律。
化学中出现的概念、定律很多。其中难懂或易混淆的词、句、要逐字逐句推敲,反复阅读理解。如“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词就是“参加”二字,忽略这两字,对于质量守恒就不能正确把握。预习“元素”时,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这句话是该概念的关键所在。在预习“单质和化合物”时,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不能掉。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才能对化学概念、规律、定律等达到较高的认知层次。
2.记下疑点难点,在课堂上注意老师的解释分析。
预习时,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书上作个记号,以便在听课时注意老师对该问题的解释和分析,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
3.根据内容设想相关问题,拟下预习笔记。
预习时,可边看边尝试把书上的主要内容归纳成一个个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或书上相关文字的空白处。这个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但只要教师能做出示范并且一直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一定能做到。例:预习“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时,可归纳成这些问题:实验中采用的可燃物是什么?为什么用红磷?将红磷与其它可燃性物质替换是否可行?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这样,学生听课才能从容自若,跟上老师的进度,提高听课效率。
第二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觉得很有道理。学生能提出问题,证明他认真思考过。所以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课堂上我有时会故意说错话、做错题,让学生发现,从而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每一节课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所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不管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离奇,都不讥笑他们,而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他们。时间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实现了。
第三步: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角,课堂是专门为教师搭建的舞台。学生作为配角,只能像容器一样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俗称“填鸭式”教学。新课程中彻底改变了这种模式,它提倡同学间合作与交流,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根据这个要求,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组成学习小组内的学生性格、学习成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便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希望能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效果。
如何既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上学生的预习成果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一导、两竞争”。
1、“一导”是指教师的引导。
教师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原因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不深,这决定了要求教师引导时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专注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领悟每节化学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沿着从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三方面接受信息和感受诱导。
(2)抓住教学重点。
一节课的知识点不少,但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同样重要。新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点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的要求“了解”,有的要求“理解”,有的要求“掌握”。要求达到“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应该首先学好的。教师引导时要体现这些不同的要求,学生应在教师的影响下[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浅谈初中化学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建立策略 下一个化学: 让高中化学实验表现出新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