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化学实验表现出新意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6-26 12:07:50 |
|
|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薄弱环节,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水平,做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学生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了良好的化学环境,但是在现在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化学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很少做实验怕麻烦、怕中毒、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作为验证理论、应付考试、应付教研员听课的工具,结果实验教学成为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很多教师和学生重结果、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实验结果,甚至修改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那么,我们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实验做出新意,加快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呢?
1、让师生转换角色变传统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必须做的,如果学生只是作为观众欣赏教师的“独角戏”表演,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印象就不会深刻,甚至往往会对实验现象产生怀疑。我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学生提醒了我,学生说:“您再将桌上做实验就像玩魔术,看着时有时就觉得是假的。”还有的说:“老师,我们在下面看不清楚。”试想,如果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实验是假的或者看不清楚,他们又怎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呢?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自此以后,我上课做演示实验时,除了有危险性的外都让部分学生演示完成,必要时给与指导,尽管只有几个学生在做实验,但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是自己的同学在亲自做实验,所以实验现象和结果更令同学们信服,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的独立演示使其对存在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思考,甚至提出更好的演示方案,进而进入研究的流程。例如,我在演示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将收集在气球中的乙烯气体通入溶液中,事先还要在气球口上接上一段细玻璃管,并且必须塞住玻璃管,很麻烦;下课后,有的学生就提出:用集气瓶收集乙烯,再向瓶内滴入少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操作间大而且效果很好。结果我试做了一下,效果真得很好。
2、优生与后进生进行合理分工,全员参与
通过分组把优生与后进生分在一组(我校近来实行“小组合作式学习”),我本以为这是个合理的搭配,但我后来发现,在组仍然是优生唱主角,后进生常配角,有时甚至是观众,对于后进生来说,这样的参与仍然是假性参与。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我把组内的角色进行明确分工:想让后进生操作,优生记录,并要求边操作边讲解,然后互换角色。例如做“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实验时,事先让学生预习好,让学生按自己的角色分别操作,能真正起到“互补合作”,共同提高的作用。而且,我还发现有的后进生操作能力比优生还强,我就给与鼓励,这样互补性就更强。
3、增加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探欲望
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可以把过氧化钠放在棉花上,让学生用细玻璃管对着药品吹,观察棉花是否着火,进而有的学生会提出“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也参与反应”的问题。这样的情景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设计,但至少向着这一方向努力。
我校是农村高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我在学校艺术节期间启动了一系列趣味化学实验比赛活动,有鸡蛋雕刻(用盐酸)、木器的刻花(用浓硫酸),还进行了化学实验小魔术的创新征集和表演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热情高涨,既新奇又刺激,增加了“实用化学”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唤起对知识的渴望,进一步展示了化学学科学习实质的真面目。
4、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让学生体会生活即实验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仪器和药品,学生身边的物品、平时用的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也是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教师不能怕麻烦图省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像朱正元教授倡导的那样,“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如矿泉水瓶,可以做金属钠与水反应,也可做喷泉实验;青霉素小玻璃瓶、喝奶的吸管、针、果冻塑料瓶等可以做电解水实验;……这些好的“土仪器、土药品”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能揭示反应本质,加深化学实[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下一个化学: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结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