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7-3 12:08:39 |
|
|
教学中要利用好实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其次,对实验形式加以变通,增加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另外,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布置给学生并跟上相应的监督反馈措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新知识或解决疑难问题。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转变为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所谓验证性实验,即是让学生尝试和利用实验手段,对已知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方法。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停留在学生观察到了现象,学会了实验操作,实验验证了所学知识点等浅表的层面上,而应该以教材实验为依据加以深化,增加探究的比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
教学中,首先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激发起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试验,感受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各种可行的途径寻求答案。
例如,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首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实验室常用金属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为什么不用更为常见的金属铁或者铜呢?另外,金属镁也是实验室常备的金属,可不可以用镁来制取氢气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产生了疑惑,从而进一步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对于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不同的金属与同种酸作用现象会有很大不同呢?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产生了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各种新奇的思想都有可能产生,这就起到了放飞学生的思想,让他敢于创新的作用。
二、变分组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边讲边实验是在演示实验教学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凸显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顺应了化学教学由教室向实验室转移的改革趋势。从演示实验到边讲边实验,蕴含着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关系、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它以知识获取和实验能力培养为双重目标,并在化学学科思想的指导下,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从关注结果变为关注过程,从重视知识传授变为重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凡是装置和操作简单,可见度大,现象明显,无危险的演示实验,都适合进行“边讲边实验”。例如,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对于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可以通过教师边讲学生边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
首先,教师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在我国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有关于“湿法冶金”的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在硫酸铜的溶液中加入金属铁,就可以产生金属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湿法冶金”的记载。那么,金属和盐溶液间是否都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如果要反应能够进行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对铝和硝酸银、铁和硫酸铜、铜和硝酸银、锌和硫酸亚铁的试验不同结果,然后对比反应的现象、分析反应的产物及其原因,这样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得出金属与盐反应的规律。通过实际操作,既丰富了感性认识,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加大实验的探索性比重
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者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在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探索,提出如果用碳酸钙粉末与稀硫酸反应可不可以?如果利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该对实验装置进行怎样的改动?这样通过给学生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步步设疑,步步深入,学生必然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四、科学记录,加强反思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索 下一个化学: 如何上好第一节化学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