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1-16 12:20:48 |
|
|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中《电解电镀》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由学生回答:“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提出:“我们能不能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呢?”在学生新旧知识产生矛盾,产生困惑之际,我使用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实验演示。
取两根连有导线的碳棒,分别插入到氯化铜溶液中,观察有无现象发生?将两根碳棒用导线连接起来,而插入氯化铜溶液中,观察有无现象?再将两根碳棒与直流电源相连插入到氯化铜溶液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由于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看得清楚,若让学生轮流到前面观察又很浪费时间,为了提高演示效果,便于全体学生观察,我改用化学投影仪来配合完成上述实验过程。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放大了几十倍的电解槽,在阳极碳棒上产生的气泡十分明显,再取出另一根碳棒,在投影仪强光的照射下碳棒表面析出的单质铜亦分外醒目。传统的实验与先进的化学投影仪相结合,提高了可见度和清晰度,加强了实验效果,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说:“通过实验证明了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这种转化的装置就是电解池。”自然而然地给出电解池的概念,关于电解池的组成及形成条件,学生就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出来。
有了良好的实验基础,我便抓住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不失时机地提出:“为什么给电解质通电就会引起化学变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电解的原理。
电解的原理是通过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情况来解释宏观发生的现象,内容比较抽象,若采用传统媒体讲授,学生不容易理解势必降低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我又采用了第二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计算机,用计算机模拟了一个电解池的装置,在电解池内的氯化铜溶液中绘出几个带有颜色的圆球,蓝色的代表铜离子、绿色的代表氯离子(当然氯离子是没有颜色的),然后让这些圆球动起来,先是离子的无规则运动,继而是通电后的阴阳离子向两极的定向运动,紧接着是离子到达电极上的放电过程,氯离子失出电子变为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电极上产生了气泡,铜离子得到电子变为铜原子,屏幕上析出铜的电极颜色逐渐变为红色且逐渐加深,当氯离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移向另一个电极时,微机发出“嘟嘟”的响声,十分形象、生动,学生看了个个兴趣十足,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使微观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从而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电解的原理,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重点。
为了使得微机模拟的效果更加明显,且便于操作,我又用摄像机把微机显示的图像拍摄下来,摄制过程中必要的地方运用了推、拉、摇的技术,在某些地方加进了特写,并配上解说和音乐引导和强化了观察中心。多种媒体的合理结合,从生理学角度不仅使人的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可使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意识,使学生从电教媒体的形象信息和符号信息以及声音信息中获得知识。多媒体的联合使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新鲜感,轻松感,在愉悦的心境中理解和掌握了所有的知识内容,从而增强了化学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寻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确定,不能一味追求计算机、电视、录像等手段,而忽视教师的讲授、板书、幻灯等常规的教学媒体。因此,在顺利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后,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电解的表示方法,以及离子的放电顺序等有关问题,学生在前面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和运用,效果亦非常理想。
在本节课的复习巩固阶段,为了保证学生练习的数量和质量,我使用了幻灯这一传统的教学媒体。幻灯映出的习题既有考察概念的填空题,又有理解原理的判断题,亦包括了电解方程式的书写练习,以及综合性的习题,这样不仅[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初中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下一个化学: 为什么说生活处处有化学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