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红又专”4个大字,与之无关的片刻怠惰、放纵都查无踪迹。她们像极了那张名叫“别人家孩子”的脸谱,而脸谱化的人物早已无法赢得观众的掌声。
选择“学霸”之路自是无可厚非,对于“学霸”的质疑和嘲讽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正如罗素批判现代人过度强调竞争的本性时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成功只能成为造成幸福的一分子,倘使牺牲一切其余的分子去赢取这一分子,代价就太高了”。当社会唯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家庭和睦、人生平淡,我们距离心态开放、多元互济的成熟社会还相去甚远。
你学或者不学,“学霸”就在那里。多元化价值观当然应给予“学霸”以包容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警示人们避免精英培养模式和成功评判标准的单一化。最好的幼儿园直到最好的大学,培养出的究竟是一批具有独立人格和梦想的精英,还是养殖场里一只只同一模子里刻出来的“肉鸡”,亦或衣着光鲜的“华尔街大马猴”?这才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真命题。
“学霸”or“耍霸”?
教育专家点评为“霸”之道
在“学霸”风云笼罩下的媒体终于被与“学霸”截然对立的“耍霸”所吸引。一条来自深圳某高校网友“郑-烨鹏”的微博遭网友狂踩:“一周共8节课,一周80元,代(男生)上课……”,他本人则被冠以“耍霸”的绰号。诸如此类的另类招聘信息在互联网上屡见不鲜。
对比“学霸”与“耍霸”两个鲜明相对的案例,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主任王海勇评论说清华“学霸”的学习精神值得提倡,但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社会实践也是必修课。他同时提出应该警醒“学霸”事件中暴露出的大学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脱节,提倡大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而对于雇人上课的“耍霸”,王海勇将其定位为极端做法,忘记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忽视知识的积累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一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放弃上升空间的短视行为。
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彭熠对于二者的评论则更加犀利。他认为“学霸”行为是学习强迫症的表现。不学习就情绪低落,抛开分数就无成就感,是一种病态的学习方式,不值得提倡。而彭熠认为“耍霸”是典型的学习无用论者。用经济利益计算上课和挣钱的价值,充分暴露出部分学生“一切向钱看”的扭曲价值观念,这种认不清自身角色,以挣钱为人生目标,迷失自我的做法更不可取。
对症下药,王海勇建议“学生阶段,学业仍要放在第一位。”但学生毕业后最终要走入社会,所以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亦不可小觑,学生应做好人生规划,根据专业不同,合理分配学习和实践时间。例如,励志成为科研人才者应注重知识积累,而擅长于社交型的人才则需注重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
彭熠也表示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步形成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接轨意识,这一点值得提倡。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灵活的思维来适应社会的变化,但学生仍应以学习为主,社会实践为辅;以知识积累为主,人际交往为辅。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