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毒品及其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把毒品定义为“某种化学药物,通过吸食或注射途径进入体内后,用药者会不断增大用药量,一旦停药,则出现某种症状,长期使用将危及用药者健康,这种药物即毒品”。我国刑法中更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
法律上禁止滥用毒品的最大理由,在于它的“成瘾性”或称为药物依赖性。药物瘾癖者为了从其中获得陶醉感和满足感,或者惧怕停药后出现的痛苦,不得不有进一步摄取的要求,以致无法戒断。关于药物依赖性,又可分为“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两种。前者是在心情上和思想意志上无法停药;后者是停药后会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出现异常症状,即“戒断症状”而无法停药。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来,毒品种类不断增加,花样不断翻新。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毒品、贸易、竟成为超越钢铁、石油、汽车、仅次于军火的第二大“买卖”,年交易额达5000多亿美元。世界各地几乎找不到一块不受毒品袭扰的净土。
吸毒成瘾者,当毒资耗尽,人格也会随之丧失殆尽,几乎无一例外地男为盗,女为娼,甚至进行以贩养吸、杀人越货等严重违法活动。正如任建新1997年在全国禁毒会议上所讲:“毒品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治安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兴衰、国家安危的重大政治问题……禁毒宣传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使我们的子孙从小就懂得毒品的危害”。
二、吗啡类麻醉药品
1.罂粟、鸦片、“白粉”和杜冷丁
罂粟是罂粟科植物,割破其未熟蒴果,即渗出乳状汁液,经日光照射干燥后所形成的黑褐色膏状物就是鸦片(Opium)。罂粟是一种严禁非法种植的植物。
中国本来没有鸦片,《本草纲目》中记有:“鸦片前代罕见,近方有之者”。但很早以前古希腊等地已把罂粟作为观赏花卉栽培。公元前1世纪,土耳其医生开始用鸦片作为镇痛剂。
鸦片中虽然已知含有25种左右生物碱,但其中除吗啡碱含量为2%~23%,那可汀(Narcotine)为2%~9%外,其他生物碱含量均小于0.5%,故鸦片的毒性主要来自吗啡。1805年前后,Serturner A.首先从鸦片中提取出吗啡粗结晶,1817年又得到精制品,并成为化学史上最早被纯化的生物碱。1847年确定了分子式,但到1952年才由Gate M.通过全合成肯定了1925年由Robinson G.R所拟定的结构式。
不含结晶水的吗啡为斜方晶系白色针状或柱状结晶,熔点254 ℃(分解)。能与无机、有机酸成盐,供药用的是其盐酸盐,与强碱作用时生成可溶于水的酚盐。
吗啡用乙酰化剂处理时生成二乙酰基吗啡,并称为海洛因(Heroine),它的盐酸盐为白色针状或结晶性粉末,熔点230 ℃,是称为“白粉”或“白面”的主要成分。
人们发现,吗啡类药物的镇痛作用,在于它分子中含有γ-苯基-N-甲基哌啶基,即所谓镇痛活性基团。并据此先后合成了结构更简单,且与吗啡作用类似的合成镇痛剂。其中如杜冷丁(Dolantin);美散痛(Methadone)以及芬他尼(Fontanyl)等。它们虽然也和吗啡一样,用于术后疼痛及麻醉前强化麻醉的药物,但仍属于禁止滥用的成瘾性(麻痹性)镇痛药。
2.毒性
吗啡急性中毒者,开始为兴奋期,这时表现为眩晕、心悸亢进和性感增盛,随后则出现熟睡、失神、呼吸缓慢与不规则血压下降、瞳孔缩小,直至最后体温下降,停止呼吸。
连续使用吗啡时,即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故其中毒量有很大个体差异,一般成人致死量为0.3g,但有人摄入5g以上也不会致死。
海洛因的镇痛及麻醉作用均较吗啡强,但毒性也大5~10倍,且极易成瘾,故不能用于临床。海洛因中毒量一般为0.005g,这时可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0.6g可致死,但有个体差异。
当吗啡毒瘾者停药后,表现出十分痛苦的戒断症状,轻者有倦怠、嗜睡、焦虑、抑郁,显著苦闷感,癔症样发作等。重时可产生昏厥、意识障碍、兴奋骚动,精神错乱等症。在躯体方面有流泪、流涎、出汗、战栗、恶心等,严重时可出现癫痫发作,循环虚脱或心力衰竭。
杜冷丁盐酸盐具有类似吗啡样镇痛作用,但药效只有它的1/8~1/10;而芬他尼柠檬酸盐的镇痛效力却是吗啡的80倍;美散痛的效力却与吗啡相当,但其镇静作用及陶醉感较吗啡弱,且吸收好、排泄慢,故常作为吗啡毒瘾者的戒毒药,通过用量递减来实现戒毒。长期滥用这类药物同样会产生耐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