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校自主招生科目瘦身 偏才有望出头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2-20 11:57:55 |
|
|
明年自主招生考试,大多数高校只考两门。上周,包括“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在内的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公布了2013年自主招生方案,大体来说,文科生只需考语文、数学,理科生只需考数学、物理。比起前两年的“一天考七科,从早考到晚”,明年的自招考试堪称“轻松”。
众所周知,自主招生的初衷,在于选拔“创新型”、“学有特长”人才,也就是说,为偏才、怪才提供另一个升学的渠道。不过,近年来不断有批评的声音指出,自主招生已沦为“小高考”,成为高校提前“掐尖”的手段。那么,科目“瘦身”对自主招生改革有没有好处?已经走进第11个年头的自主招生,要怎样才能真正成为高校“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平台呢?
调查:自招考试八成考生“打酱油”
每年自主招生考试,到底有多少学生参加,获得加分优惠的又有多少?来自福州一中的数据显示,该校每年有4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不同层次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加分优惠的大约80人,而在高考时能够用上这一优惠的只有50人左右。
没用上加分优惠的同学,有的是因为考得特别好,可以报考更高层次的高校;有的是因为没考好,加了分也还达不到高校的录取标准;还有的是对获得加分的专业不满意,因此主动放弃。
而福州另一所一类校的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300人次参加自招考试(小部分学生同时参加两三次考试),而获得加分优惠的学生比例大约在10%~15%之间。
还有一所一类校的相关负责人则坦言,由于自招考试不需要通过学校,很多学生是自荐后“默默去考试”,通过与否都不告知校方,因此参加人数难以有确切的统计。
由上述数据可见,自主招生的录取率最高不会超过20%,即使获得加分优惠,高考后也不一定能用得上。而复旦大学在去年退出“北约”联考时曾透露,近年高校联考的平均录取率为10%左右。
现状:自招考试“捞”不出偏才
福州一名高三物理老师说,自主招生考试的难度介于高考和奥赛之间,需要用到奥赛思维。
前几年,自招考试的科目几乎是高考的翻版。2011年,“北约”联考共包含语、数、英、物、化、史、政7科,根据报考高校的不同,考生需要考4到7科。2012年,“北约”、“华约”也要考5科(“语数英+理化”或者“语数英+史政”)。
“由于科目较多,只要有一科成绩不理想,就很难获得加分,所以,某学科有特长的孩子很难脱颖而出。”福州三中教务处的李棽说。
福州一中相关负责人也坦言,近年来特长生(包括学科特长、文体特长等)的升学渠道,一是学科奥赛获奖,二是校长实名推荐,通过自主招生这一方式进入高校的特长生几乎没有。
变革:缩减科目有利于选才
今年,高校自招考试科目大幅“瘦身”,对此,高中老师们几乎都拍手叫好,因为“学生的备考压力大大减轻”。
“科目少了,反而更有利于在选拔上做文章。过去考这么多科,如果什么都要会,特长又特在哪里?”福州八中副校长骆志煌说,正是由于什么科目都考,才导致自主招生变成“二次高考”,综合素质高的尖子生容易“出头”,学有所长的孩子则难以浮出水面。
多名老师认为,高校选择语文、数学、物理作为考试科目,砍掉化学、历史和英语,有其合理性,因为数学和物理最能反映出学生的理科思维能力,是所有理工科学习的基础,在考试中也容易拉开差距。而通过考语文,则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也有老师认为,对文科生来说,数学所占比重由过去的1/5变成了1/2,这对于经济类等文理兼招的专业选拔人才或许是有利的,但在文史、政法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则不易出彩。
方向:降低高考成绩要求
福州一中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自主招生限制太多,不但对加分优惠划分层层等级,而且对高考成绩也有很高的要求,如高考分数必须达到该高校在当地最低录取线。
“既然学生通过了自招考试,就说明高校对考生的能力是认可的。如果再对高考分数要求过高,那么自主招生的功能就大大弱化了。”他认为,复旦大学目前在江浙沪实施的自主招生模式是比较理想的[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东莞外地学生近60万 异地高考压力超京沪 下一个化学: 异地高考难实现 教授建议统一高考试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