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师的几个改变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4-12 13:31:28 |
|
|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新课程进一步走近学校,走进课堂。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教师,应从过去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改变自己的传统角色,积极适应并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在实践中教师应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观念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今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这个观念中,学生是诸多因素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要围绕着这一核心要素存在和运转。新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教师角色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观强调对文化知识的有效传递,因此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复制”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教师扮演的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于是教师成了知识的“立法者”,是真理的化身,因此不可避免的走向“知识中心”“教师权威”,导致一系列的教师弊病。在新课标理念中,教师需要抛弃“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我们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参与演示实验、设计探究实验、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成为教学共同体的平等成员。教师必然要打破“教书匠”的局面,使自己的角色逐渐地进行以下的转变:教书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三尺讲台为舞台”,“一支粉笔”,做教具,机械的传授知识,着重于学生听、记、背,学生则别动的接受知识,让有兴趣的化学成了“第二外语”,给学生一种“化学难学”的感觉。在这样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基本未顾及,因此教学方式必然要改变。
1、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化学的神奇,去感悟化学所触及的领域。如:有机化学新课的教学,教师习惯于从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等方面逐一讲解,这样获得的知识是“道听途说”,没有经历的感受。我们可以发挥化学试剂的作用,将实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总结物理性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记得牢,学生还可以给别人去描述,学生的化学素养自然得到提高;而化学性质的教学,应当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去总结实验结论,在共同讨论,推测其结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有机物的方法,这样,就增大可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2、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原教材)用脱脂棉包住0.2g的过氧化钠放在石棉网上,再滴加几滴水,片刻后脱脂棉会燃烧。
(质疑)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回答)反应放热,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
(质疑)水可以灭火,怎么加水可以着火?
(探究实验)多加水,再做现象:脱脂棉不会燃烧。
此时再一分为二的分析原因:加水后放出的热使多余的水蒸发,剩余的热量是脱脂棉达到着火点,脱脂棉会燃烧;加水过量,反应放出的热不能使水完全蒸发,自然脱脂棉达不到着火点,不会燃烧。
学生从中学会分析出实验成败的关键:水的用量。
鼓励学生进行改进实验:
用脱脂棉沾满过氧化钠,喷水雾。现象更明显。
〈创新思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否做同样的实验。
〈创新实验〉沾满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用镊子夹住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脱脂棉迅速燃烧。
〈创新思维〉人呼出的气体中既有水分又有二氧化碳,向沾满过氧化钠的脱脂棉吹气会怎样?怎样吹?
〈创新实验〉用镊子夹住一团沾满过氧化钠的脱脂棉悬于空中,用长直角玻璃管的一端(短)接触脱脂棉,另一端(长)含在口中,吹气,会观察到脱脂棉燃烧。
这样连续的分析和引导,不断地实验,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汇中参与教学,轻松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思考、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用充足的知识技能来充实自己,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才能让自己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合格教师。
|
上一个化学: 由新化学课程标准引发的几点思考 下一个化学: 没有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