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关于SO2的性质的教学启示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4-22 13:06:20 |
|
|
在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SO2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主体参与意识,不但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识、动手实验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友好气氛中一同体验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同学们受益匪浅。
首先,我并没有象往常一样解释过多来引入教学,而是直接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你认为SO2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请拿出你的依据。
由于新课程的开展在我校已逐渐进入轨道,同学们也比较习惯于小组讨论这种方式来学习。所以,我的话音刚落,前后桌的同学已经凑到一块了。
经过思考和讨论,小组代表互相补充,同学们共得出了如下的一些观点:
1、SO2是非金属氧化物,有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应该可以和碱反应;
(其它小组补充:也有可能是两性氧化物,象Al2O3,那就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
2、从SO2的化合价看,SO2中的S元素为+4价,可升可降,则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SO2有漂白性(这一点学生可能是从预习课本知识得出)。
看到学生能自主得出这些非常有价值的推测,我心里非常高兴。我在肯定和鼓励了大家的思路以后,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抛出了我的第二个问题:刚才这些观点还只是推测,从化学的角度来说,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些观点的正误。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它们吗?该怎么做呢?
可能是这个问题太大了些,也可能同学们不太理解我的意图,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我将问题压低,分解:1、如果SO2是酸性氧化物,那么它溶于水后,其水溶液应该显什么性质呢?(酸性)用什么物质可以证明溶液的酸碱性呢?2、如果你要证明SO2有氧化性,应该用什么样的物质来和它反应呢?同样的道理,要证明它的还原性,又该选择什么样的物质呢?
我再引入竞争机制:哪一个小组能更快更好的得出结论呢?
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小组成员开始激烈的讨论,有的小组代表已经跃跃欲试了。
通过这一轮的讨论,小组代表踊跃发言,其它小组不断补充,并在我的引导之下,同学们共设计出了如下的实验过程:
1、将SO2溶于水,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看溶液是否变红;
2、准备一支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滴1—2滴酚酞,再加入SO2,看溶液是否褪色,如果褪色则为酸性氧化物;
3、准备一支装有盐酸溶液的试管,滴1—2滴紫色石蕊试液,再加入SO2,看溶液是否变色,如果变色则为碱性氧化物;若2、3都成立,则SO2为两性氧化物;
4、要证明SO2的氧化性,可让它与还原性的物质反应,如将SO2加入Na2S的水溶液,看是否出现黄色沉淀;
5、要证明SO2的还原性,可让它与氧化性的物质反应,如将SO2加入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中,看溶液是否褪色;
6、SO2的漂白性的证明可以参考课本实验。
到了这一步,同学们对SO2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了,接下来,我趁热打铁,安排学生的分组实验,一方面验证刚才的猜想,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我已事先准备好分组实验药品、及若干支试管的SO2。
接下来的课堂非常轻松,同学们在实验中愉快地体验着化学知识并基本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后却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有位爱钻研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SO2与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反应时,溶液褪色了,大家的结论是SO2是酸性氧化物,与碱中和了;可SO2也有漂白性啊,为什么不是SO2将溶液漂白了呢?”我非常高兴有这样的同学、这样的“异”声。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后并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鼓励他课后思考或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来证明这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的探讨只能放到下一课时了。
教学反思: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并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知识的生成规律、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和运用“遇到新物质——判断物质属类——推测物质性质——设计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物质性质——得出结论”的自然知识学科的一般学习方法,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动”起来。不足之处是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调控时间和引导交流的能力。
|
上一个化学: 高三考生必读:高考模拟考试失利了怎么办 下一个化学: 浅谈新课程教学感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