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下半年,山东省开始使用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指导编写的新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本,创造性地应用课程标准和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应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主动建构化学知识和有关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要使学生达到以上目标,我们教师应当怎样进行正确引导呢?本人结合高一化学新教材(山东科技版)教学实践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1注重交流研讨
基本上每节内容一开始都有交流研讨内容,这一项目最好在预习时就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初步得出答案。例如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中,学生一开始回答很零碎,有H2、H2O、CO2、NaOH等,本人当时就说,很好,能不能归类说出?同学们可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经讨论后得出气体、酸、碱、盐。用什么方法研究它们呢?接着同学们讨论得出小组答案。通过几个小问题,引出本堂课主题。让学生积极动脑,老师做适当引导,即使学生一点也答不上来,也没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后面的内容才更有吸引力。实践证明,课堂讲授与适当组织讨论相结合,可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辨认,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开放实验教学,体验探究
新课改理念下,特别强调探求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其中以活动性为主。教师要肯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实验活动上。
2.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通常是讲述→演示→分析、归纳→认记→学生实验。这种模式重结果、轻过程,这样教师就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过程,使课堂缺少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失去了主动性。本人在教学中将实验课顺序改为提出目标→学生讨论→制订方案→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验。有助于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实现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2.2适当增加实验内容
在课本知识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实验,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联系密切的实验素材。以“原电池”一节新授课为例,教师可将第55页动手实践:“家庭小实验”带入课堂。当学生惊喜地发现:一只诱人的苹果居然也能产生电流时,那种兴奋,那种疑惑简直无法言喻。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只要有足够的Zn片、Cu片和苹果汁,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造出一只“水果电池”,其电能足以点亮一只手电小灯炮,同学们如有兴趣,课后不妨试试。同学们的兴奋点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无需老师提出要求,几乎所有学生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教材、翻阅参考资料,寻找制作材料,动手实践活动中。这样他们才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无形之中培养了自身的探究意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
3设计探究性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探究也始于问题。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捕捉问题。一般内容的学习,教师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挑战性问题,然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浓硫酸使润湿的蔗糖炭化变黑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学生提出:为什么有泡沫?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此时,教师千万不能说出自己的判断,而应启发学生:这个反应系统的几种物质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包括生成物再次参与反应)?有泡沫,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气体物质生成,请同学们推测,气体物质中可能有哪些物质?泡沫及液体物质可能有些什么物质?学生通过讨论,与教师交流、修正,通常推测气体物质中可能含有SO2、CO2、CO、水蒸气等气体,设计实验检查这些气体方案当堂就能完成。具体实施要利用课外时间,做完后还要求学生讨论小结,交流收获和体会。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主体,学习的过程是知识与技能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索研究的过程,通过活动同学们对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兴趣、态度、价值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协调发展。
4利用资源,自主探究
知识获取是比较容易的,而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必须让学生以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产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在“元素周期律”网络课件中,本人没有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图片、动画与研究网上软件,自己获取信息,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网上自主探索,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自己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知道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而且掌握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这样的探究经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更易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