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食盐的去向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5-14 14:03:01 |
|
|
1问题的提出
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俗称食盐。它在化学上属于盐类,易溶于水,并且在水中离解为氯离子(Cl-)和钠离子(Na+)。它既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又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可是,随便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不少评论食盐的文章。文章纷纷指出食盐是导致人体高血压、胃癌、肠道疾病、钙质流失的罪魁祸首。其实,这已是研究和讨论了几十年的老话题了,这里是作为研究性学习材料来呈现的。这容易使人想到,或得出这样的结论,食盐是不能吃的。至少,可能对此提出3个问题:①人要食用食盐已是事实,那么为什么会吃盐?②人能不能不吃食盐,它到底能起什么作用?③一个人一生吃那么多食盐都到哪里去了?归结起来,却只是一个问题,即食盐的物流过程,也就是说它从哪里来,干了什么,到哪里去了。
2食盐从哪里来
食盐资源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储量很丰富,可称之为“无尽的宝藏”。大致可分为岩盐(矿盐)、天然咸水(湖盐或井盐)和海水。海洋中的氯化钠含量约占海水中各种盐类总量的20%,达10120万亿吨;它也占河水入海盐类的20%,可达54600万吨。氯化钠可从矿物(岩盐、卤水)直接开采,或从海水和盐湖中晒制出来,作为工农业原料或加工成食用盐。
世界上食盐产品中2/3是由岩盐和地下咸水(浓盐水)等制造出的,结晶颗粒的形状、颜色都各式各样。食盐产品已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食用盐,即早期人们食用的大粒盐,含有一定的营养素,色黑,多杂质,粒大。第二代食用盐为精制盐,袋装而卫生,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损失殆尽。第三代食用盐为今天广泛食用的精制自然盐,以海水为原料,直接蒸发精制而成,未经化学处理,保留10余种有用元素,洁白、速溶而且附着力强。
3进入人体之后
3.1作为咸味的调味品
盐类物质在溶液或唾液中电离后,其阳离子被味觉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中的羧基或磷酸基吸附而产生咸味。人类食用食盐的动机首先是从获得咸味开始的。食盐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酸、甜、苦、辣、咸五味中,咸味是最基本的,饭食、汤、菜中少了它,就会淡而无味。食盐进入口里,可以杀菌、固齿,还可以刺激味神经,增加唾液,促进食欲。然而更重要的是,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不能没有食盐。
3.2经胃、小肠后被结肠吸收
食用后进入体内的食盐,全部在肠内被吸收,其中一部分积存于器官及组织内(如骨骼、皮肤内等),另一部分进入血液。具体地说,食盐只能在结肠上吸收。因为它既不需要唾液的分解,又不会与胃酸反应,而且它是一种离子键结构的强电解质,所以它只能溶解于水而不溶于胆汁或胰液。但它可因小肠内壁纤毛的隔水作用而直接进入结肠,结肠袋的存在及其两侧正负电极状态的构成正好有利于它的电解[1],而促进其吸收。电解得到的产物氢气(H2)和氯气(Cl2)可在代谢反应的同时,化合后溶于水成盐酸,成为胃酸的主要来源,而氢氧化钠(NaOH)可水解代谢反应中有机质氧化成的脂肪,是体内废物清除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除污剂。
3.3产生胃液中的盐酸
人类食物中食盐的添加,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根本性原因。人体分泌的胃酸主要为盐酸,其次应该是少量氢溴酸和氢碘酸。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以及物质所具有的特性,人体的胃酸(HCl)只能从“NaCl+H2O”中得到。其中化学反应实质为:
2NaCl+2H2O=H2+Cl2+2NaOH(电解)
H2+Cl2=2HCl
研究发现,一小部分食盐变成了盐酸,成为胃液的主要成分,用来消化食物并杀死混入胃中的细菌。胃酸与食物混合时,盐酸的强酸性能使食物中的极大多数物质发生有规则性的化学变化而构成消化选择。而动物则采用非盐酸选择食物中的有效成分。因而,以盐酸选择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所转化成的人体组织物质要比动物体组织物质复杂得多,这就决定了人类发展的智慧和功能比动物体多[2]。
3.4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生理功能
在体内食盐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的。酸性的无机硫、氯、磷离子与碱性无机钠、钾、钙、镁离子之间的严密配合,可较好地维持体内的水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等。食盐的主要作用是钠离子的作用。食物中的钠由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体内钠离子带着许多水分子,形成浩浩荡荡的团队,游弋于体液中。钠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占90%以上,是维持人体正常渗透压(即钠泵[3],现已查明,人体的四肢、躯干、内脏的肌肉、神经组织、肠、胃、肾等都有钠泵存在)。的主要因素,人体的神经信息传递和肌肉收缩都需要它。身体缺钠会出现呕吐、麻痹、心脏不能正常跳动、肌肉抽搐等症状,称为“低钠综合症”。氯离子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消化及维持体液平衡。当人体大量出汗、饮水或食盐太少时,胃酸中的氯离子减少或稀释,就会降低杀菌与消化能力,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钠通过肾过滤进入原尿中,肾小管能将其重吸收[4],正常情况下肾可以动态控制其浓度。[5]但现代人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体内钠和水的极不平衡,引发许多疾病。有些人习惯吃咸食,而不注意同时增加钾(控制钾钠比)和钙[6]的摄入量,时间稍长就会破坏身体的各种平衡。这不仅有引起和加重高血压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损害肾脏和心脏。氯离子浓度过大,胃酸过多,会破坏胃黏膜,导致胃癌。
因而,生活中必需明确,食盐是提供钠的重要来源,从饮食中摄入适量食盐不容忽视。但需注意,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等,以及味精、鸡精、酱油等调味品均含有食盐,还有普通食物中也有一定量的天然钠。根据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特点,应灵活调整和控制饮食中氯化钠的量,其实对此做一些简单的计算也未尝不可。一般地,建议每天食用2g~3g食盐为宜。
4食盐去了哪里
其实,人们之所以每天都需要摄入一定量的食盐,主要是为了补充人体生理活动中由于排泄而减少的食盐。人体无时无刻不在出汗,天气炎热或高强度运动时大量出汗,以及每天1L以上的尿液,还有粪便的排出,均带走大量食盐。钠排出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肾脏、皮肤及消化道来完成的,通常情况下肾脏是钠的主要排泄器官。可以说,正常人的肾对食盐的调控是随着食入的量而定的,摄入食盐的量多时就多排,少时就少排而多留,能基本维持其一定浓度。这些被排出体外的大量的食盐最终都去了哪里?事实上,绝大部分食盐随着生活污水渗入地下、
排入河湖中,最终注入了海洋,这是较容易理解的,但必须注意这是需要较长的时间。也就是说,生活污水在排入大海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都停留在人类生活的周围环境内。由于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镇食盐消耗量迅速增加,造成了大量的含盐污水与排泄物,它们被就近随意排放,通过河流、湖泊、土壤从而污染了河水和地下水。人们生活排出的废弃物与生活污水中的氯化钠在渗入到土壤中时,其中的钠离子与土壤中的钙离子、镁离子发生置换作用,又产生了大量的氯化钙、氯化镁,它们渗入到地下水中即造成地下水硬度的升高。人们饮用了高硬度的水以后,就可能出现暂时性的胃肠功能紊乱,如腹胀、腹泻、排气多等现象,甚至可能引起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所以,应节制过多地食用盐,提倡科学摄入食用盐。这样不仅可降低人体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也保护了环境和水源,既节约食盐的开支,又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
上一个化学: 如何识别衣料 下一个化学: 服装中的化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