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一位“机器人”利用机器视觉系统,精确地按国家标准同时完成果品大小、形状、色泽、果面缺陷和损伤等全部外观品质指标的检测,每小时能检测和分级3至6吨水果。我国首条用于水果品质机器视觉实时检测与分级的生产线,6月初在浙江大学研制完成。可适用于柑橘、胡柚、苹果和西红柿、土豆等多种水果及农产品。
这项列入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的课题于2001年底立项,浙江大学应义斌和王剑平教授率领的课题组综合利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物理学、自动化等多学科技术,建立了有利于动态水果群体图像信息实时提取和分析处理的水果品质智能化实时检测试验台。在水果外观品质指标的多表面与多指标检测方法,从快速运动的群体水果中提取有效图像信息并对其进行矫正和分析处理的方法,水果高速单列化与翻转方法和高速分级机构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并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品质机器视觉实时检测和分级生产线的设计和试制。这项成果目前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
在发达国家,农副产品的后处理创造了农业产值中的绝大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处理技术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我国柑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2%,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列第三位。但我国生产的柑橘的单价只有其他国家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