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这种“类虫机器人”成功地带领一群蟑螂从黑暗潮湿的角落,来到它们所讨厌的光亮环境中。这种违背生物本性的行为也许在我们普通人眼中看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对于“类虫机器人”研究者之一的盖伊斯·卡普瑞教授来说,这却是理所当然。
他解释说,这是由于蟑螂这类的昆虫思维相当简单,同时它们虽然是群居生活,但却并非依靠某个特定的群体领袖,而是依靠一种被称为“群体智慧”的东西来生活的。这和我们人类在某些问题上的处理方式类似。
打个比方说,当我们和一群朋友一起去酒吧的时候,面对两个条件类似的酒吧,第一个人所做出的选择往往会成为我们大家的选择。而蟑螂在它们的生活中大多也是如此。当一群蟑螂面对着多个方向的时候,第一个等待得不耐烦的虫子所选择的方向,最终往往也会成为群体的选择方向,科学家们正是要让“类虫机器人”扮演这样一个角色,领导蟑螂群到它们该去的地方。“类虫机器人”会首先做出选择,走两步,再等一下,并最终将所有的蟑螂都引导到自己的方向上面来。
不过这一切的关键是:“类虫机器人”必须成为蟑螂社会中的一分子,但是从外形看起来,这些“类虫机器人”却跟蟑螂完全不是一码事,它们更像是一堆能动的转笔刀。实际上,蟑螂之间并不像人类一样以貌取人,它们是依靠彼此身上分泌的表皮生物信息素来进行沟通和联系的,由于事先科学家们已经在“类虫机器人”身上喷洒了生物信息素,所以在蟑螂眼中它们的确是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同类。
此外,科学家还为机器人安装了六架微型2D彩色相机以及两个能够感知微弱振动的传感器,以便“类虫人”能够找到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同胞。
更多机器动物可望被用于畜禽驯养
这一研究项目是法国图卢兹一个“动物认知研究中心”资助、由欧洲多国科学家合力完成,该项目旨在研究机器人与生物之间的交流途径。实际上,“类虫机器人”的研究成功不仅可用于帮助人们消灭害虫,还可作用于一些有着类似行为模式的大型动物,例如鸡和羊中。
农场鸡往往因为缺乏运动而早夭,但是“类鸡机器人”会制造群体效应来帮助它们动起来。羊群也有一个不好的恶习,那就是会仿效一些顽皮的同伴去玩“跳崖”游戏,“类羊机器人”则可以帮助它们纠正这个恶习,免得它们在悬崖上送了命。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来自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路易斯·金·丹尼博格说:“我们相信机器人与动物的结合会帮助欧洲农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它们能让牧养甚至是挤奶这样的事情变得更加轻松。”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