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人类首次太空物理实验获意外发现
  • 日本超级钢铁研究计划获得丰硕成果
  • 潜力无限的坦克特种装甲
  • 神通广大的海中机器人
  • 想知道自己和后代有无基因疾病吗?
  • 未来机器人:人类敌人?
  • 波音推出音速巡航者客机 (图)
  • 两种国产新型飞机亮相北京航展(图)
  • 生物武器——穷人的原子弹
  • 在校园中建设小型核电站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前沿科技 >>未来科技

    太空中的生命实验(图)

    混为一谈。1998年进入“和平号”空间站的法国宇航员埃雅尔称,“我以前一直习惯俯身睡觉,但到太空后,无论怎么变换姿势,总觉得是仰着睡的。”   为维持人体各器官组织在太空中的正常“运转”,宇航员们必须每天在空间站里进行两小时体育锻炼,如骑自行车或蹬“移动地毯”。由于没有地球引力的束缚,宇航员在太空的运动也不像在地球上那样自如。他们需要用绳子将自己固定在空间站的设备上,再穿上特制的裤子,使体内的血液从头往脚循环,以求取得同在地球上锻炼一样的生理效果。这些运动可以基本维持心脏、动脉等器官的正常“运转”,但却不能防止骨头的萎缩。据统计,宇航员在一次太空旅行中将损失1%至10%的骨架,这部分骨头在地球上再生的周期通常比在太空中的时间长许多。   “太空综合征”催人老   1997年6月,“和平号”空间站同太空物体相撞后,俄太空专家认为,事故原因是当时驾驶空间站的宇航员患上了“运动失调综合征”,即宇航员对距离和物体运动速度的估测发生偏差。欧洲航天局的资料显示,这种“太空综合征”在宇航员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最明显的是宇航员难以抓住一个起伏跳动的皮球,但最可怕的是它将加速人体器官组织的老化过程。   为研究失重是如何使人衰老的,科学家将一些特制的仪器带上了太空。比如,为了解骨质疏松的过程,科学家专门研制了一种带X射线的便携式密度探测器,以便于在太空测量人体骨头密度的变化。在医学领域被广泛使用的超声波技术如今也被用于测量人体在失重环境下的血液循环。科学家发现,人体在太空的血压可通过自身机体来调节,无需借助任何辅助设备。这一结论的得出有助于预防和减轻宇航员返回地球后对气压和重力的不适,以及可能由此出现的晕厥等症状。   “微重力”环境:一个全新的实验室   为研究生命机体如何适应宇宙环境,科学们将一些小动物带上了太空实验室。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1997年称,蝾螈的幼虫可以在外层空间孵化,并在失重的环境下通过“游泳”的姿势运动。次年,法国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了一项名为“费尔特”的实验,通过向雌性蝾螈注射荷尔蒙使其产卵,将卵子发育过程用特制的摄像机拍下来,带回地球研究。1999年4月,法、俄宇航员在“帕尔苏使命”实验中将8只两栖类动物带上国际空间站,观察其神经系统的再生和发育、内耳的生长和精子的产生过程等,研究它们在失重环境下的生理反应。该实验的总结报告称,两栖类动物是最适合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生存的动物。   实际上,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一些生物实验很难在地球上获得理想的效果,而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验场所,使很多在常规思维中不可能实现的研究成为可能。在“和平号”空间站为期15年的太空之旅中,科学家进行了2.3万次实验,在细胞组织、血压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骨头和肌肉的萎缩、神经系统的紊乱等项目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并为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同类实验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