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韩国开发出一种可贴身诊病的生物衬衫
  •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病毒晶体管
  • 美国科学家发明光开关可*失明
  • 科学家计划大力开发沙漠太阳能
  • 世界首例人造肝脏问世
  • IBM计划用新技术SCM取代Flash和硬盘
  • 德国发明紫色陶瓷颜料新制法
  • 金葡菌疫苗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 科学家发明用于外科手术的三维超声仪
  • 勇气号拍摄到迄今最清晰火星表面全景照(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前沿科技 >>前沿信息

    总而言之这是我们最想要的技术——诺基亚谈近距离无线新规格Wibree(图)<%=id%>

    >
    图1:Wibree的设想用途。手机将成为连接互联网和传感设备的网关。
    .
    图2:Wibree导入日程表。.
    .
    图3:参加记者会的有诺基亚CTO Tero Ojanpera、诺基亚研发中心东京所长中川义克,以及负责Wibree授权的Harri Tulimaa。
    ... 日经BP社2006年11月1日报道. 芬兰诺基亚2006年10月26日在东京都内召开记者招待会,介绍了该公司日前发表的近距离无线新规格“Wibree”。
    ... Wibree是诺基亚研发部门开发的无线技术。配备的对象是手机、手表、各类传感器等便携终端。距离10m的最大数据传送速度为1Mbit/秒,与蓝牙相同。通过简化传输方式,耗电量最低可降至蓝牙的1/10。规格制定已经基本完成,顺利的话,支持终端2007年底就可亮相。“由多家厂商共同制定标准将会花费很长时间。因为这是最想快速拥有的技术,所以此次采取了先由本公司制定,然后再与大家共同推广的方式。”(诺基亚)。
    ... 诺基亚设想将Wibree用于运动时随身佩戴的计测仪器、保健设备及玩具等用途。将在对耗电量要求非常严格的设备中使用Wibree,而在耳塞、音乐播放器等对音质有要求的用途中使用蓝牙。因此,该公司决定在今后推出的便携终端中配备蓝牙和Wibree两种传输方式。
    ... Wibree在使用于蓝牙IC时“不需要做大的改动”(诺基亚)。美国Broadcom公司和英CSR公司已同意开发可支持两种传输方式的单芯片IC。诺基亚认为,今后支持Wibree的设备将分为2种,一种是手表、传感器终端等只支持Wibree的设备,另一种是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等双模设备。
    ... 2008年应用于便携终端
    ... 诺基亚设想的Wibree导入日程表如下。首先,2007年第2季度推出试制芯片。诺加亚将为此向包括Broadcom公司、CSR公司在内的半导体生产商提供技术授权。这一做法还将推广到其他半导体厂商。同时,具有互连性的正式规格也将在2007年第2季度确定。由于规格的框架已经确定,今后讨论的中心将集中到互连认证的相关问题上。
    ... 在此之后,到2007年底,预计半导体厂商将开始向终端厂商供应支持Wibree的IC。相关产品也将在2007年底随之亮相。而且到2008年,预计配备蓝牙、Wibree两种功能的IC将开始供货。“诺基亚手机将使用支持蓝牙和Wibree两种规格的IC。因此,要在手机上配备Wibree,需要等到这种IC达到实用水平后才能实现”(诺基亚),暗示支持Wibree的手机将在2008年前后亮相。
    ... 诺基亚为了降低Wibree的耗电量,在蓝牙基本规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几处变更。比如,Wibree虽然与蓝牙一样在2.4GHz频带下使用1MHz载频进行收发,但传输方式并不使用跳频式扩频技术。而是将1MHz载频固定在某一点上使用。只在受到其它无线服务的干扰时才会改变所用信道的中心频率,即采用了动态频率选择(DFS)技术。“频率只在与其它无线服务发生干扰时改变。由于只在必要时才改变,因此我们称其为‘if needed’”(诺基亚研发中心Wibree开发负责人)。Wibree还省去了音频数据传输功能,减轻了传输时的协议负载,“耗电量因不同用途而异,有时可比蓝牙降低90%”(诺基亚研发中心Wibree开发负责人)。不过并未公布耗电量的具体数值。此外,在配备蓝牙及Wibree两种规格时,还可共用一根天线,分时间段交替使用。
    ... 论坛设立工作也已开始
    ... 诺基亚已开始设立旨在普及推广的论坛。预定在2007年第2季度确立该组织。该公司还于当天召开了面向日本国内厂商的Wibree技术说明会,就技术内容及技术授权等进行了演讲。吸引了众多日本便携终端开发厂商的技术人员到场聆听。
    .
    .
    .
    中国科技资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