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技创新十元变十万 记南京工业大学对粉煤灰的深度开发
  • 英特尔展示四路服务器芯片 采用Core微架构
  • 石墨薄片有望成为下一代电子元件材料
  • 卡西欧燃料电池用小型改质器获重大进展!(图)
  • 可在高温下使用的散热用硅润滑油在日本上市(图)
  • 首款基于新陈代谢原理电池问世(图)
  • 少一点糖 少一点颤抖(图)
  • 美英科学家首次成功进行隐形衣试验(图)
  • 我自主研发移动式生物安全*实验室验收 可迅速到达疫区并实施检定工作
  • 我国治疗性乙肝疫苗获重大进展 肝炎大国将逐步摘帽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前沿科技 >>前沿信息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大庆油田开启世界之窗<%=id%>

    知名教授到大庆作专题报告。莫多万教授介绍了一种物质——金刚烷,其分子结构很坚固,能够将来自深部、成熟度高的原油与来自浅部的、成熟度低的原油分隔开。
      这个消息让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冯子辉如获至宝。因为金刚烷刚好能够解决海拉尔的资源问题。
      “如果不是松科1井项目,我们自己是请不来这些教授的。”冯子辉坦言。这3名教授是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成善之邀专程来到大庆的。王成善希望他们能对在大庆开钻的松科1井提供帮助。
      现在,冯子辉与莫多万已经“接上了头”,正在通过电子邮件接洽引进这项技术和方法,一旦引进成功,就能够解决海拉尔的问题,而且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实验室将成为世界上第三家拥有这项技术的实验室。
      就像开启了一扇世界之窗,松科1井让大庆油田获得了与国家级研究机构及国内外知名专家沟通和学习的机会,技术水平、研究方法也得以迅速提升。
      “松科1井是一个挑战。”刚一接触和参与这个国家级重点基础科研项目时,大庆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因为大家知道,依靠大庆油田的现有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科探井的要求。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取心率。科研要求松科1井连续取心2600米,且取心率高达98%以上。大庆面临的情况是:松辽盆地地质松软,连续、完整取心的技术难度极大。
      为适应松科1井项目的要求,开钻之前,大庆油田就对地层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证。但是要想顺利达到科研要求,仅仅依靠大庆自身的技术力量显然不够,必须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向外界学习。
      号称“中国第三钻”的松科1井,是继江苏东海县和青海湖两次科学钻探之后,全球在陆地上实施的第一口陆相白垩纪科学钻探井。前两次科学钻探的宝贵经验,被大庆引进来。
      由于目的层主要是泥岩段,取心很容易松散,大庆专门向青海湖科探井学习了保型取心技术。所谓保型取心,就是在取心的同时,在岩心之外套上一层类似塑料膜的东西。这一措施,能保证取得岩心的完整性,确保高取心率。
      大庆还专门邀请负责江苏东海县科探井的专家来做报告,并主动搜集、学习国内国际方面取心、保护岩心的技术。
      科学是严谨的,甚至近乎于苛刻。为了能使取到的岩心与地层“吻合”,松科1井项目甚至规定必须把地层中岩心所在的方向标示出来,每50米标刻一次。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给大庆带来的不仅仅是测井技术的大幅提升,更是对其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工作思路的促进。
      对于科学研究而言,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细致缜密的工作思路至关重要。然而,这往往又是一些企业科技工作者所欠缺的。松科1井项目对于大庆的科技工作者是一个机遇。冯子辉告诉记者,松科1井项目将涉及到四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些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分析方法和科研态度,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室的改善。
      冯子辉还清楚地记得,项目一开始立项时,他受大庆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冯志强委托,参与的两次讨论。“那两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家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远高于我,我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
      对于他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松科1井是一扇窗,这扇窗,促使他们更加了解外界,也更加认识自己。
      现在,在大庆实施的这口科学钻探井,已经引起了美、德、加、日、奥等10多个国家科学家的关注。有专家这样解释:“只有你在研究基础性、共同性的科学问题时,才会引起整个科学界的关注。”
      对于大庆,瞭望世界、吸引世界的这扇窗才刚刚开启。
    .
    .
    .
    中国科技资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