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IT的科学家发明出微米粒子合成新方法<%=id%> |
|
|
|
方法给研究人员们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来控制微米粒子的形状和化学性质。化学工程助理教授Patrick Doyle说:“我们已经能够精确的控制聚合物的形状,并产生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局部区域,这是科学家能达到的空前的技术水平。”他是4月9日发表在《Nano Materials》杂志上的论文的作者之一。 Doyle希望其他的研究人员们也能采用他们的连续流光刻技术(CFL),这种新技术可以更快、更容易的制造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和不同化学成分的微米粒子。CFL是在一般的光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用的是层流流体,而不是传统的固定膜。不管紫外光脉冲照射到层流流体的哪个微小的组成部分或低聚物,都会发生一个反应,形成固体聚合物粒子,这个过程成为光化聚合作用。 这个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微观应用流体学,它是研究在横截面比一束头发还要细的管道里的流体行为。至今,微观应用流体学方法只能产生球状、盘状或柱状的微米粒子。但是,利用CFL方法,可以产生具有任何二维投影形状的粒子。当流体流过一个微观流体元件时,合成过程就会发生,所需的形状被反复的复制到低聚物流上,这种技术每小时可以产生大约十万个微米粒子。 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生Dhananjay Dendukuri说:“从工程的观点看,把分批进行的过程(光刻)发展成连续的过程,对增大生成的粒子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人员们还能在不同的位置产生具有不同化学性质的微米粒子。例如,一端亲水、一端厌水的棒状粒子。同时,新技术也能更容易的制造“条形码”粒子,它在一列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新技术不是一次只产生一条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结构,而是在不同位置同时产生具有不同化学性质的条形结构。 新技术在医学上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和诊断检验,例如检测血液中是否有某种抗体或蛋白质。 这篇论文的其他作者还有应用化学工程教授Alan Hatton和物理专业大四学生Jesse Collins。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金支持。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