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通过验收
  • 我国超级稻再次刷新世界高产纪录 新品种协优107亩产获1287公斤
  • 我国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软硬件产品
  • 我国建立了新型缓控释肥和生物肥料研发技术体系
  • 安徽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稻新组合(品种)选育及技术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
  • 中国农大首创化学杂交剂 带动小麦杂交制种产业
  • 我国作物库存种质安全保存及预警技术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我国建立了新型生物农药研发技术体系
  • 加培育出可抗短期干旱的植物品种
  • 青海破解钾肥生产除钙难题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前沿科技 >>前沿信息

    厚颌鲂全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成功<%=id%>

    取得成功。
      厚颌鲂隶属鲤科、鲅亚科、鲂属,俗名“乌鳊”,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个体较大、经济价值很高的种类。四川有渔谚“一鳊二岩三青波”,指三种味美的有鳞鱼类,其中“鳊”就是指厚颌鲂。它头小、体高、肉肥、味美,深受人的喜爱。由于厚颌鲂数量少、部分分布区又将因修建三峡枢纽而变成河流型水库,根据《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实施规划》的要求,厚颌鲂是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重点调查与实验的对象之一。
      从1996年起,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担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水生生物流动监测重点站的工作,对包括厚颌鲂在内的40余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资源动态进行了监测。2001年又承担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特有鱼类实验站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特有鱼类生物学研究与人工繁殖试验,为特有鱼类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储备。2004年以后,两个站合并为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监测重点站,继续在特有鱼类资源、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等方面开展工作。2001年以来,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突破了黑尾近红鲅、厚颌鲂、岩原鲤、华鲮等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并于2005年得到了黑尾近红鲅的子二代。今年用于人工繁殖的厚颌鲂亲鱼,系2003年7月18日孵出的子一代,经过3年的培养,它们在饲养条件下达到了性成熟。厚颌鲂也是继黑尾近红鲅之后完成全人工繁殖的第二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在自然水域中,厚颌鲂既摄食藻类、水草,也摄食淡水壳菜等底栖无脊椎动物,是一种杂食性鱼类。试验研究表明,厚颌鲂不仅可在池塘中进行饲养,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是一种具有养殖潜力的新品种。厚颌鲂全人工繁殖的成功,不仅对这种特有鱼类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开发这一养殖品种也极具实用价值。
    .
    .
    中国科技资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