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为99.1%,病情指数高达82.0的情况下,有16个转基因株系的病情指数在20以下,其中1个株系病情指数只有7.26,达到高抗黄萎病水平。
有棉花“癌症”之称的黄萎病,是比虫害还要难治的重要病害,能长时间在土壤中存活,并在植物茎秆的“维管束”里蔓延,如同癌细胞在人的血管里扩散,用化学防治难以奏效。
上世纪90年代初,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大病害,并连续多年严重发生。在全国8000万亩棉田发病面积达到一半,造成皮棉损失年均以亿公斤计。在棉铃虫已被控制后的今天,黄萎病成了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然而,世界上迄今没有找到高抗黄萎病的“资源”。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齐俊生博士课题组,在导师李怀方教授指导下,经6年艰苦努力,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黄萎病基因“At7”,并导入“陆地棉”,从而培育出高抗黄萎病的新株系。
该课题组是利用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落叶型“V991”菌系的毒素诱导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再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10个与抗黄萎病密切相关的基因片段,其中一个片断克隆出了全序列基因,将其命名为“At7”,然后将它导入棉花。
齐博士说,他们是用约9万粒转基因棉花种子,在强致病力菌系的高压条件下,筛选出11株高抗黄萎病单株的。2005年至今,通过南繁北育获得大量转基因第三代种子。今年,他们又以超出正常剂量100倍的黄萎菌用于苗期接种,将棉苗带菌移栽到多年种植的黄萎病害严重的棉田,终获理想效果。
该成果已经通过专家鉴定。今日在山东省惠民县的“转基因棉花抗黄萎病研究成果现场观摩会”上,抗病育种专家马存研究员介绍,在栽培的“陆地棉”、“亚洲棉”及“海岛棉”三大棉种中,“海岛棉”具有高抗黄萎病的基因。利用普通杂交育种手段难以获得既高抗黄萎病又高产的品种,采用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出高抗黄萎病又高产的基因导入“陆地棉”,最终培育抗病、丰产的新品种,是解决棉花抗黄萎病的有效途径,预示着棉花黄萎病得到控制的时代就要到来。
.
.
.
中国科技资讯网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