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信息科学—未来高科技集中于五大领域
  • 信息科学—原子存储理论改写摩尔定律
  • 信息科学-纳米知识窗
  • 信息科学-纳米知识窗
  • 信息科学—PC未来数码家庭的中心
  • 信息科学—蓝色激光记录四千兆信息占地三厘米
  • 信息科学—手机越来越聪明
  • 信息科学—无硝烟的战场
  • 信息科学—芯片再造眼为盲人带来光明
  • 信息科学—用激光传输光子密钥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前沿科技 >>前沿信息

    信息科学—ADSL,宽带网上的主力军

    客户端安装ADSL调置解调器以及相应的客户端软件即可,其余设置都是由电信运营商完成,应用方便。它的数据传输占用了电话线的高频传输部分,而语音在上网的同时,并不影响语音信号的传输,照样可以接、打电话。比ISDN更胜一筹的是,ADSL理论上可以达到8Mbps的下载速率和1Mbps的上传速率,完全能够满足用户对带宽的需求。

      与现有的一些宽带接入方式相比,ADSL具备独特的优势。它具有高速、稳定的特点,这是以太网(LAN)接入方式和以有线电视方式接入的Cable modem所无法比拟的。一般的以太网接入以及Cable modem接入,需要在用户所在的楼群添加相应的交换设备,以及加装小区服务器,以太网接入方式甚至需要重新进行布线,过多的中间环节使得其稳定性大打折扣。另外,以太网接入和Cable modem接入都是共享接入方式,以太网理论上能够达到100Mbps的接入速率,Cable modem理论上可达到10Mbps的接入速率,但是,因为这两种宽带接入方式是基于共享上网,一般来说,宽带运营商会因为用户的增多而无法提供最高接入速率。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以太网宽带接入,一般的宽带运营商所能提供的带宽,在整个城市可能只有2Mbps。如果有100名用户同时使用,每位用户能够分得的接入速率就只有20Kbps,这样的网速甚至比用普通modem拨号上网还要慢。而一些国外公司的实验结果显示,因为有线电视节目占用了大量带宽,Cable modem的接入速率在理想状态下也只能达到300Kbps左右。据媒体报道,某城市Cable modem的测试运行结果显示,其下载速率甚至低于ISDN。随着宽带的日益普及,这种带宽复用的共享带宽方式上网将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其瓶颈-用户的增加与带宽资源有限的矛盾会愈发突出。

      与以上两种宽带接入不同的是,ADSL是独占带宽式的接入方式。比如,北京市通信公司承诺给用户的连接速率不低于512Kbps的下载速率,经过实测,在一般情况下,连接第三方网站的速率都不低于600Kbps,如果第三方网站不对下载速率实施限制时,下载速率甚至可以达到4Mbps。

      还有一个感性的例子是:如果我们使用以太网接入方式享受VOD(视频点播)服务,就会发现,我们能够得到的视频内容是断断续续的。不能够恒定的网速使得我们无法享受宽带带给我们的更多欢乐。

      除此之外,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语音服务、网络游戏等宽带应用都需要高速、稳定的服务。北京市通信公司为丰富基于宽带的应用服务,特推出了“北京·宽带网(www.bbn.com.cn)”,其中有包括网络游戏、视频花园、空中美语等一系列宽带应用,只要是北京市通信公司的宽带用户,就可以享受该网站的宽带服务,这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资源,为宽带网走向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价格上来说,因为是北京市通信公司推广的重点业务,ADSL的使用费一直在下调中。与现在的普通modem拨号接入方式比较:普通modem接入,每小时电话费为1.2元,每小时上网费一般为2元,即每小时的上网费用综合成本约为3.2元;ADSL如果未申请包月,价格是每小时3元,如果按限时包月制计算,其在包月时段内的价格是每小时上网费用仅为1元左右,几乎是普通拨号上网方式10倍的网络接入速率,而价格甚至低于普通拨号,ADSL明显具备了优势。近日,有消息显示,为了更近一步推广宽带业务,北京市通信公司将进一步调整ADSL价格,使其更贴进用户。

      总而言之,ADSL适合于需要高速、稳定带宽服务的用户。它的独占带宽方式,为这些用户提供了真正的宽带应用可能。比如企业级用户,需要独占一定资源的带宽以保证企业的数据交流通畅地进行,ADSL的独占带宽的优势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对于家庭用户而言,能够在独享带宽的条件下实现稳定、高速的网络应用,ADSL使之成为了现实,至少,它不再需要我们“等网”。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