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信息科学-建议发展生物信息学
  • 信息科学-网络时代的新媒体
  • 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
  • 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最终解开生命之谜
  • 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最终解开生命之谜
  • 信息科学-蓝牙帮你实现个人网络空间
  • 信息科学-信息产业的灵魂
  • 信息科学-我国将实施国家信息化
  • 信息科学-未来信息家庭什么样?
  • 信息科学-网络时代的新媒体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前沿科技 >>前沿信息

    信息科学-决战纳米时代

    科学家钱学森所说 的那样,纳米将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科学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 计算机能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中重要材料;世界 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 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微米科技,曾经并且正在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微米更深入微观 世界的纳米将使人类进一步掌握物质的规律,掌握改造微观世界的武器。 目前,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一年的营业额已经达到500亿 美元。有预测说,到2010年,纳米技术的市场容量将达14400亿美元。于细微处见神奇,知 微见著的纳米科技将彻底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并且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各国抢占纳米高地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日本到欧洲,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 米技术战略高地。最近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 研究开发重点;德国也把纳米技术列为21世纪科研创新的战略领域,19家研究机构专门建立 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更是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仅美国政府部门在纳米 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就将从1997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近5亿美元,试图像微 电子那样在这一领域独占老大地位。一时间,“纳米热”遍及全球。

      环球同此凉热,纳米科技有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早在纳米科技兴起之时,中科院就紧跟国 际水平,用原子“写”出了“中国”和中国地图。近年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纷纷在立项和资金上对纳米研究给予支持。

      从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备成一维纳米晶体,到合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超级纤维”碳纳米 管,从组装出世界上最细且性能良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到合成出高质量储氢碳纳米 材料……我国科学家纷纷联手,在这一最活跃的前沿科学领域里勇敢博击,不仅建立了几个 纳米材料研究基地,而且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绩,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世 界领先地位。

      中国力求后发制人

      为进一步提高在纳米领域的竞争力,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中,将纳米材料的研究 和开发列入首批20个重大项目之一,并投入2000多万元予以强力支持,纳米研究的专门机构 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也在筹建之中。而作为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科技部去年 就启动了有关纳米材料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10多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纳米复合塑料、橡胶和纤维的改 性、纳米功能涂层材料的设计和应用、纳米材料在能源和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已在我国兴 起。以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注册的公司达到近100个,企业家对纳米材料和技术的关注,为 纳米技术产业的形成注入了新的活力。

      纳米热中也有冷思考。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说:“虽然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碳管、纳米材料的 若干领域已取得一些很出色的研究成果,但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总体水平与美、日、欧相 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面对未来,中国科学家充满使命感和紧迫感。“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一个千载难 逢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纳 米说。面对这场世界性的跨世纪角逐,科学家发出呼吁,我们不再像复习子技术那样落后他 国,应在国家层次上确定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制定我国的纳米科技发展计划。应该坚持“有 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支持,并兼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 协调发展。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