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材料科学-农田里长出塑料来
  • 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 材料科学-磁木令你关闭手机
  • 材料科学-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光伏极性可以被改变
  • 材料科学-美合成人造胶原质血管
  • 材料科学-可用于制造原子探针的新型纳米硅片
  • 材料科学-把药穿在身上
  • 材料科学-可用于制造原子探针的新型纳米硅片
  • 材料科学-可用于制造原子探针的新型纳米硅片
  • 材料科学-新型的生物止血带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前沿科技 >>前沿信息

    材料科学-种下植物收取黄金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米盖尔·亚卡曼博士和加尔迪·托里斯德博士经过潜心研究,找到了从小麦、紫花苜蓿特别是从燕麦里提取黄金的方法。他们说,只用一种简单的溶剂就能把人工栽培的作物变成宝贵金属的来源。

      不过,这两位科学家奉劝人们,千万别以为这样可以发大财,放弃了目前的工作,转而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弄不好你会亏本的。

      用这种方法“开采”,获得的黄金数量非常微小,而且这种黄金既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金锭,也不是金块,而是一种黄金粒子,其直径只有数十亿分之一米。

      这两位科学家的“淘金”方法是基于植物具有吸收金属的能力这一原理。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从土壤里开采黄金的廉价办法:让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为正在迅速兴起的纳米技术提供所需要使用的那种形式的黄金。

      现任得克萨斯大学化学系主任的加尔迪·托里斯德博士说,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报道活的植物能够形成这种微型金块,从而为制造纳米粒子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令人鼓舞的途径”。他认为,目前制造黄金纳米粒子的方法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制造过程会产生化学污染,对环境保护极为不利。

      在当今生物学研究中,黄金粒子被用来作为研究细胞生物过程的一种标识物;在纳米技术中,它还被作为纳米级电子电路的电触点(electrical contacts),如果能够从植物中提取出这种黄金粒子,那将“既经济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事实上,科学家早就知道植物能够从土壤里吸收金属。植物能吸收各种有毒化合物的这一性能,还使得人们把植物当作一种生物吸尘器,用来清除受到砷、TNT和锌以及具有放射性的铯等污染的场地。

      从事这项研究的亚卡曼博士是一位化学工程教授,他两年前才从墨西哥来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他说,从紫花苜蓿里提取黄金的方法是人们在治理墨西哥城污染的努力中发现和形成的。他在墨西哥担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物理研究院院长期间,就同加尔迪·托里斯德博士一道,研究利用植物清除受到铬严重污染的场地。他们对植物进行分析后惊奇地发现,金属在植物里并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处于分散状态,而是以纳米粒子团的形式沉积在植物里,就像电子工业中的量子点那样,于是这两位科学家和他们的同事们很快就从清除污染研究的项目转移到了纳米技术研究的领域。

      植物的贡献远不止此,它还能用于勘探黄金。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研究人员在热带地区发现,植物里的黄金浓度,即含金量的多少,可以作为在土壤里寻找新的黄金的一种直接标记。特别是当土壤被火山爆发后的尘埃和灰烬覆盖后,不能对土壤进行直接取样测试时,依靠植物勘探黄金就显得特别有用。

      得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紫花苜蓿进行了有关实验,他们让这种植物的种子在富含黄金的人工生长介质里生长发芽。依靠 X射线和电子显微镜,他们不但在这种植物的幼芽里观察到了黄金,而且还欣喜地发现,这些黄金还形成为他们所希望的那种形式―纳米粒子黄金。

      在他们看来,提取黄金并不困难,只要利用溶剂将有机物质溶解,剩下的就是完整的黄金。初步的试验表明,黄金粒子虽然是以不规则的形态出现,但是只要改变生长介质的酸性,黄金粒子的形态就会变得整齐一致。

      自今年1月美国化学学会的《纳米通讯》首次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后,这些科学家还对从植物里提取其他金属进行了试验。他们利用植物“制造”了银、铕、钯和铁的纳米粒子。现在他们正在“制造”用于磁记录的铂离子。他们认为,要达到批量生产规模,可以通过在室内富含金的土壤里或者在废弃的金矿场地上种植植物的方法获得纳米粒子。他们还利用小麦和燕麦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燕麦是最理想的“淘金”植物,它的产出超过了紫花苜蓿。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