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他山石:国外如何防灾减灾
  • 风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
  • 重庆将实施雷电预警预报以减少雷电灾害与威胁
  • 今年沙尘暴次数仍将偏少
  • 地震知识
  • 200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 世界最强的驱蚊剂来自青蛙表皮
  • 让信息传播为防灾服务
  • 哥伦比亚加莱拉斯火山再度爆发
  • 日本灾害信息传播渠道为何如此完善?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前沿科技 >>前沿信息

    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

      安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为*这种皮肤肿瘤疾病奠定了良好基础。日前,中华医学会决定授予7个科技项目为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学研究”,名列一等奖项目第二位。 

      毛发上皮瘤俗称“葡萄串”,是一种源于多潜能基底细胞向毛发结构方向分化的良性皮肤肿瘤,它始发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多见于女性,其症状常见于面部,表现为正常皮肤颜色、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硬有透明感的丘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少数病例可发生恶变,或并发圆柱瘤、粟丘瘤、基地细胞癌等其他皮肤肿瘤。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合作,2001年开始进行这项研究,历时5年,在对中国汉族人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进行基因定位的基础上,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CYLD。研究结果阐明了此病的遗传学规律和基因型与表型关系,为阐释毛发上皮瘤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今后的基因诊断、遗传咨询以及药物开发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据介绍,该项成果推动了国际上毛发上皮瘤研究,引起国外皮肤科学界的高度认同,被国际皮肤科领域权威杂志引用30余次,同时还发现多本国际权威性皮肤病学专著引用这项成果,表明我国皮肤遗传病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记者陈敬农&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