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各大洲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 世界上哪个国家国旗为三角形?
  • 世界上共有多少个民族?
  • 世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哪年问世?
  • 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 英国女王有什么权利?
  • 何谓明治维新?
  • 独联体有几个成员国?
  • 欧盟有几个成员国?
  • 介绍一下英国皇室?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古希腊的喜剧之父是?<%=id%>

    希腊喜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约前448年—前380年),古希腊喜剧作家,约著有四十部剧作,但只有其中十一部流传下来。在阿里斯托芬之前的喜剧作家不胜枚举,但他现存的十一个剧本,却是现存于世最早的希腊喜剧。阿里斯托芬及在他之前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后起的则被称为中喜剧和新喜剧。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产生三大喜剧诗人:第一个是克拉提诺斯,第二个是欧波利斯,第三个是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传下一些完整的作品。

    现存作品:

    前425年:阿卡奈人(The Acharnians)

    前424年:武士(The Knights)

    前423年:云(The Clouds)

    前425年:阿卡奈人(The Acharnians)

    前422年:黄蜂(The Wasps)

    前421年:和平(Peace)

    前414年:鸟(The Birds)

    前411年:利西翠妲(Lysistrata)

    前411年:特士摩(Thesmophoriazzusae)

    前405年:蛙(Frogs)

    前392年:伊克里西阿(Ecclesiazusae)

    前388年:普鲁特斯(或财神)(Plutus)

    阿里斯托芬是雅典公民,拥有土地。他交游甚广,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朋友。诗人敢于在剧中抨击雅典的当权人物,特别是克勒翁;曾被控告侮辱了雅典公民和城邦,但他并不退缩,仍旧继续讽刺他们。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触及当时一切重大*问题和社会问题,描述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

    阿里斯托芬的世界观基本上反映了自由民中的农民的利益,他提出一些新思想,但在*上又有保守倾向。他坚决反对雅典集团和斯巴达集团之间的战争。他在《阿卡奈人》、《和平》和《吕西斯特拉忒》等剧中主张议和,同时也歌颂马拉松时代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精神。内战期间,雅典的民主越来越衰落,*越来越腐败,*煽动家克瑞翁的气焰特别嚣张。诗人在《骑士》中大胆地把克勒翁描写成一个愚弄人民的骗子,还在剧中使象征人民的德谟斯返老还童,恢复马拉松时代的精神。战后,雅典经济崩溃,一般人民更加穷困,社会上产生了理想国思想,要求平均财富。《公民大会妇女》和《财神》等剧都反映了这些思想。但诗人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贫富不均的现象不合理,另一方面又认为富裕意味着脱离劳动,而没有劳动就不可能产生财富,因此他对于平均财富的思想也有怀疑。阿里斯托芬对妇女问题也非常注意,他反对妇女没有*权利的不平等现象,批判轻视妇女的思想。他在《吕西斯特拉忒》中认为,妇女也了解*问题,能够挽救城邦,治理国事,但他又不主张妇女彻底解放。阿里斯托芬反对诡辩派的新教育,提倡培养心灵、注重节制的旧教育。他对神采取嘲笑态度,同时仍旧拥护传统宗教。

    阿里斯托芬留下一些关于创作的言论。他在《阿卡奈人》中提出,他写作喜剧的目的是为了发扬真理,支持正义,给人民指出教训,把他们引上幸福之路。他在《蛙》一剧中提出,推崇一个诗人的标准,要看他是否为国家教好人民。酒神在剧中宣称,使人类堕落的诗人应当处死。他最早明确地表述了文艺的社会功能。

    《阿卡奈人》(公元前425)是阿里斯托芬第一部成功的喜剧。在“开场”中,农民狄开俄波利斯看见雅典公民大会不让一个提倡议和的人讲话,他给了那人八块钱币,派他替他自己一家人同斯巴达人议和。在“进场”中,雅典附近受战祸最深的阿卡奈人(合唱队)用石头追打狄开俄波利斯,指责他叛国。他在“对驳场”中争辩说,他并不想投靠斯巴达人,他本人也受到他们的蹂躏,但雅典人也要对引起战争负责。有一些阿卡奈人不服,请主战派将领拉马科斯来帮忙,狄开俄波利斯当场和他扭打,把他打败,并去和伯罗奔尼撒人通商。接着的“插曲”表现了作交易的场面,显示和平的好处。拉马科斯再度出征,在“退场”中,他跛着脚上场,他在战争中负伤,痛苦万分。狄开俄波利斯却由两个吹双管的女子伴着,饱食大醉,得意洋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