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面积: 6.52万平方公里 人口: 371.38万(1995年) 首都: 维尔纽斯(Vilnus) 货币: 立塔斯(Litas) 汇率: 1美元=4立塔斯
【简史】立陶宛共和国历史悠久,在5~6世纪就出现了阶级社会。1240年成立的封建国家"立陶宛大公国"曾下辖现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部分地区。后该公国逐渐衰弱,于18世纪末被沙俄兼并。十月革命期间曾成立苏维埃政权,后被德国占领,在德扶持下成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于1918年2月16日宣布独立。 1939年,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重新划归苏联势力范围,旋即苏军进驻。苏德战争爆发后立又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军重占。 恢复苏维埃政权,1946年7月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并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立宣布恢复独立,是前苏联最早宣布独立的国家。1991年9月6日正式脱离苏联独立,并于9月17日加入联合国。目前立是欧安会正式成员国并己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立陶宛共和国独立后,其政体是议会制。 总统:瓦尔达斯.阿达姆库斯 总理:安德柳斯.库比柳斯
【自然资源】立陶宛是欧洲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2833个,湖泊总面积达876平方公里;河流总长63700公里;森林180万公顷,覆盖率为30%,木材年开采量为500万立方米,年出口量为200万立方米,主要销往德国和瑞典。 除森林、水力资源丰富外,西部地区和波罗的海大陆架有石油储藏(储量为13.9亿吨,年开采量110万吨,全部自用),东南部有铁矿和花岗岩,还有石灰石、粘土、砂石、白云石、石膏、泥炭、矿泉水、地热等资源。在有限的资源中,建筑材料石膏、石灰石、粘土和砂石较为重要。立陶宛海岸以产琥珀闻名。但立陶宛缺乏除了森林和泥炭以外的燃料资源及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石油、天然气、棉花和金属等几乎都要靠进口。
【经济状况】自独立开始至1995年,生产一直下滑,物价上涨,失业人员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95年生产开始好转,经济止跌回升,但受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1999年立经济又出万现下降。 1999国内生产总值106.4亿美元,下降2.5%。其中工业生产下降6.7%,农业生产下降8.9%。年通膨率为0.3%。失业率为8.4%。到1999年底,外债为18亿美元,外汇储备为12.4亿美元。与美元汇率为1美元=4立特。 2000年第一季度,立GDP为32.9亿美元。外债为21.1亿美元。
主要经济部门简况如下: 1.工业。 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立陶宛工业以电子、仪器仪表、机器制造、化工、木材加工和纸浆造纸、建材、轻工和食品工业见长。在工业产值中,重工业占57%,轻工业占21.9%,食品工业占21%。木材加工和纸浆造纸业很发达。此外,立还利用濒海的优势大力发展造船业和渔业生产,利用不冻港克莱佩达发展运输。目前,拥有一座核电站和多座火电站,电能充裕,每年有一半左右的电力供出口。还有一座炼油能力为1200万吨的大炼油厂。 2.农业。农业发达,特别是畜牧业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作物占33.2%,畜牧业占66.8%。 3.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发达,铁路通车3430公里,其中有122公里为电气化铁路,公路通车里程达4.45万公里,全部为硬路面。航空运输线有22.5万公里。水路通航达800公里。 主要海港是克莱佩达,该港为不冻港,包括商港、渔港和国际轮渡港。 4.通讯。电讯业比较发达,全国居民电话普及率为25%,并能直拨世界各地。
【居民生活习惯】立陶宛民族是个比较细致、谨慎的民族,其生活方式接近西方国家,比较注重生活质量,追求享乐。休息日爱好外出旅游,喜爱体育运动。在住宅建筑和装修上都比较注意追求舒适、安逸。穿着方面很注重式样、花色,做工比较考究,对面料考虑不多,比较注重产品的质量。
【对外经贸关系】立陶宛独立以后,其经贸关系的重心逐步向西方转移,大力发展同欧盟各国的经贸关系,并将加入欧盟作为其对外经贸关系的最终目的。目前,欧盟同立陶宛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并已有11国批准了与立陶宛的欧盟联系国成员条约。与此同时,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三国正朝着经济一体化的方向积极迈进。近年来,立陶宛还密切同北欧国家的经贸关系,利用其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同北欧国家的经贸往来。立陶宛还重视同中欧国家的经贸关系,已同中欧自由贸易协定组织(CEFTA)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国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争取加入该组织。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