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 分泌(secretion)
  • 蛋白质(protein)
  • 半透性膜(semipermeable membrance)
  • 细胞
  • 细胞膜
  • 联会复合体
  • 主动运输
  • 自由扩散
  • 原生质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流动镶嵌模型

      指 1972年由S.J.辛格(Singer)和G.尼克森(Nicolson)提出的关于质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它强调脂类和蛋白质分子间的镶嵌关系及膜的动态性。关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人们根据质膜内蛋白质和脂质分子排列分布的可能性,以及电镜下观察到的膜结构,曾提出几种假设和模型。1957年J.D.罗伯逊(Robertson)在丹尼里-戴维森Danielli-Davson模型基础上又提出质膜分子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系统的膜结构类似,都有3层结构:中间层电子密度低的部分是脂类双分子层,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的部分由薄片状蛋白质组成。罗伯逊认为,这种结构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并取名为单位膜。这种单位膜一度得到广泛的支持。但是,单位膜模型难以说明各种膜结构的功能特殊性等,于是进入60年代以后,又提出许多新的模型。其中,流动镶嵌模型对膜的各种性质的解释最有说服力,其基本要点概括如下:(1)单位膜的中间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磷脂的亲水端面向膜的两侧,疏水端面向膜的中间。脂类双分子层的厚度为3.5nm。(2)组成单位膜的蛋白质一般都是球蛋白,有的蛋白质分子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其疏水部分填入脂类双分子层内,亲水部分露在表面;有的蛋白质分子全部嵌入内部;有的贯穿整个膜,在膜的内外两侧露出一部分。(3)组成膜的物质分子排布是不对称的。膜的外侧层常含糖蛋白,中间层穿插功能蛋白,内侧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