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农业可持续发展
  • 农业专家系统
  • 生物防治技术
  • 人工种子
  • 地膜覆盖栽培——白色革命
  • 城郊型农业
  • 精准农业
  • 生物农药
  • 杂交优势利用——绿色革命
  • 海洋牧业—一蓝色革命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集雨节灌工程

    建各类水窖、水池等小、微型蓄水工程464万个,总蓄水容量13.5亿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2260多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645万亩,解决了约238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近1740万人的温饱问题。集雨节灌的工程模式和技术方法也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集流面形式有自然坡面、路面、人工集雨场,其中西南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集流,北方地区采用人工集流场和天然集流场与人工拦截措施相结合;蓄水工程形式北方地区以水窖、旱井为主,南方地区以水池、水窖、塘坝为主;节水灌溉的方法有坐水种、点浇、输水管道灌溉、滴灌、渗灌、喷灌及精细地面灌等。普遍采用了地膜覆盖及其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有些地区还开始发展设施种植、养殖业。集雨节灌工程在灌溉方面的作用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作物缺水的关键时期进行补充灌溉,用很少的水量,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小区实验表明:玉米每亩补灌50立方米,可以比旱作增产320公斤,单方灌溉水粮食增产量达到每方6.4公斤。宁夏西吉县1998年统计,全县集雨节灌的地膜玉米平均单产440公斤,小麦205.8公斤,蔬菜1603公斤,亩次灌水量仅8~25立方米,与传统水浇地比较,增产率大大提高。甘肃秦安县彭洼村村民王世详的1.8亩桃园,用容水灌溉两次,每亩次15立方米,亩产比未灌果园增产37.5%。小定额灌溉取得的如此显著的效益正是对近年来国际上新发展的一种节水灌溉理论——调亏灌溉理论的实践验证。对旱地作物的研究证明:植物在经过适度的胁迫后,存在着补偿或超补偿效应,是植物适应逆境的一种对策。作物在某段时期经历了干旱水分亏缺的胁迫后,当水分条件得到改善时,会超常生长。集雨节灌恰好利用了这一特性,在作物生长的关键缺水期进行少量补灌,帮助作物度过难关,激发作物生长潜能。为充分利用后期降雨打下了基础;同时,由于集雨节灌普遍采用了节水灌溉、地膜覆盖及其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因而增产更为明显。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