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丝角蝗科。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国内各稻区几乎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和黄淮稻区发生较重。除为害水稻外,尚为害玉米、高梁、棉花、豆类及芦苇等禾本科和莎草科多种植物。中华稻蝗成、若虫均能取食水稻叶片,造成缺刻,并可咬断稻穗、影响产量。[识别]成虫:体长30.7~36.5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部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黑褐色纵带1条,直至前胸背板后缘为止。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卵:卵囊为茄形,长约12毫米,宽约8毫米,褐色。卵囊表面为膜质,顶部有卵囊盖。囊内有上、下两层排列不规则的卵粒,卵粒间填以泡沫状胶质物,每囊含卵10~40粒。卵粒长约3毫米,中央略弯曲,一端略粗,深*。若虫:多为6龄。1龄无翅芽;2龄不明显;3龄前翅芽三角形,后翅芽圆形;4龄前翅芽向后延伸,后翅芽下后缘钝角形。伸过腹部第1节前缘;5龄翅芽向背面翻折,伸达腹部第1~2节;6龄两翅芽已伸达腹部第3节中间,后足胫节有刺10对,产卵管背腹瓣明显。中华稻蝗在长江流域及北方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表层越冬,5月中下旬孵化,7、8月份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以后成虫陆续死亡。成虫多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成虫交尾后多在湿度适中、土质疏松的田埂两侧产卵。低龄若虫在孵化后有群集生活习性,取食田埂沟边的禾本科杂草,3龄以后开始分散,迁入秧田食害秧苗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