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缺铁性贫血
  • 血管性假血友病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脾功能亢进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L或呈进行性下降。(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或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5)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 4.疑难、特殊病例应有下列实验室检查1项以上异常:(1)因子Ⅷ:C降低、vWF:Ag升高,Ⅷ:C/vWF:Ag比值降低。(2)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3)血浆β-TG或TXB2升高。(4)纤维蛋白太A(FPA)升高,或纤维蛋白原转化率增速。(5)血栓试验阳性。治疗原则  1.消除病因或诱因。 2.抗凝治疗。 3.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4.抗纤溶药物。 5.补充凝血因子。用药原则  DIC早期,首次肝素,也可同时应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禁用纤溶抑制剂。中期,仍以肝素治疗为主,补充血液及凝血因子,慎用纤溶抑制剂。晚期,以纤溶抑制剂及补充血液及凝血因子为主,酌情使用小剂量肝素。辅助检查  1.对一般病例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疑难、特殊病例或并其他有并发症者可包括检查框限“A”、“B”、“C”。疗效评价  (一)- 1.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 2.低血压、瘀斑等体征消失。 3.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其他凝血象和FDP等检测结果,全部恢复正常。(二)显效:以上3项指标中,有2项符合要求者。(三)进步:以上3项指标中,有1项符合要求者。(四)无效:患者经治疗后,DIC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无好转,或病情恶化伤亡者。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