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因各种病因所形成的胃肠道与体表之间的病理性通道,称为胃肠道外瘘。其多发生在胃肠道与腹壁之间。 本病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的外科病理状态,多为腹腔严重感染、胃肠道本身病变、腹部外伤和手术创伤所造成。发生后因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一系列临床改变。多数胃肠道外瘘病人通过全身和局部治疗,在发生后3-6个月能自行愈合;少数不能自行愈合者或严重者需通过手术矫正治疗才能愈合。严重者而又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者,死亡率较高。近年来,由于治疗方法的进展,本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已大为改观。临床表现 1.胃肠内容物自体表创口(即瘘口)流出,瘘口可经久不愈; 2.早期可有腹膜炎或腹腔脓肿的表现,即发热、腹胀或局限性压痛、反跳痛等; 3.全身可出现脱水、酸中毒、营养不良; 4.瘘口局部皮肤可出现糜烂及感染;诊断依据 1.体表自瘘口,并有胃肠道内容物流出; 2.口服染料(常用活性碳或美兰液)可自瘘口流出; 3.自瘘口注入造影剂可发现瘘口与胃肠道之间相通;治疗原则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2.营养支持治疗; 3.输血纠正贫血; 4.抗生素治疗; 5.瘘口及其周围充分引流。若伴有腹膜炎者则需同时引流腹腔,控制腹腔内感染。 6.经过一段时间(2-3周)瘘口引流,瘘管已形成后,采用瘘口堵塞疗法。对瘘口较长、直径小于1cm者,用外堵法;对瘘口大、瘘管短或唇状瘘口者,用内堵法; 7.瘘口周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