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反流性食管炎
  • 苯丙酮尿症
  • 急性肾小球肾炎
  • 上颌窦癌
  • 牙龈癌
  • 牙外伤
  • 颌骨造釉细胞瘤
  • 颌面部淋巴管瘤
  • 急性胰腺炎
  • 急性支气管炎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高血压病

    二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有心、脑、肾器质性损伤如有左心室肥大、小便检查有蛋白,眼底检查有异常等。第三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有心、脑、肾器质性损害及功能不全如发生左心衰竭、脑血管意外,尿毒症等。(3)理化检查尿液检查:要出现蛋白、红细胞等。心电图:呈左室高电压,严重者伴心肌劳损,电轴可左偏,亦可伴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心脏X线检查:主动脉迂曲延长,主动脉弓突出,左室增大。眼底检查:常表现为 I、 II、III或Ⅳ级眼底改变。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增宽,弹性减低,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或左室增大。(4)治疗西医治疗缓进型第一期高血压病病人症状不重者,可不必应用降压药物,只需作好劳逸结合的安排,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体力劳动以及体育锻炼,例如练气功、做降压操和打太极拳对控制血压有一定疗效。当头晕、头痛等症状较多时可适当休息但除非并发症使患者丧失劳动力一般不宜长期休养,饮食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宜控制食量适当减轻体重,要戒烟。服用少量的镇静剂如10%溴化钾1O毫升每日三次,安定2.5-5毫克每日三次,可减轻精神紧张和部分症状,如果通过以上措施仍不能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应用降压药物,但多需长期给药,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而使用又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等),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硫甲丙脯氨酸、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用降压药一般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的日的后可改为维持量来巩固疗效.策二期病人多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联合应用。优点为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减少每种药物的创作用,如利血平、肼苯达嗪和利尿剂合用,或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或其中之一加哌唑嗪或硝苯吡啶。第三期病人多需降压作用强的药物如盐酸可乐宁、敏乐定、肼苯哒嗪、哌唑嗪、胍乙啶硫酸胍生等,应用胍乙啶等药时可引起明显体位性低血压,因而胍乙啶等放在睡前服较为稳妥。肾功能不良者忌用。此外有甲基多巴可用于某些中度和重度原发性高血压,对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最为有效。对血压显著增高多年的病人,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多,因病人往往不能适应,反觉不舒服,且可引起心、脑、肾供血不足加重病情。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血压下降后需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的降压药(如一、二个月),然后逐步减药,若减药后血压不再上升,可逐渐停药。用药应因人而异,在联合用药的基础上发展成复方治疗。常用复方有复方降降压片(内含利血平、肼苯哒嗪、双氧、氢克尿塞等),安达血平(利血平和肼苯哒嗪)。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治疗措施和缓进型第三期相仿,如出现心、脑、肾功能不全,其治疗参照本书有关章节。中医治疗中成药:可口服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心脑静、血平片等。单验方:海蛰皮30克,荸荠60克,煮汤饮用。每次100毫升, 日服2次。适用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推拿按摩:取揉、推、分期和理筋手法,于前额、后枕、侧颞、头顶、顺督脉和脊椎旁揉推。局部触及条索状物且压痛明显者,取弹拔和静压手法。外治:外敷膏贴脚心: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0克。混合研为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两脚心(涌泉穴)七日为1疗程。食疗①鲜芹菜500克,蜂蜜50毫升。将芹菜捣烂榨汁,加入蜂蜜中。每次服1/3,日服3次,服时微微加温。或常以芹菜佐餐亦可。②海参30克加水炖烂,入冰糖适量。午饭前空腹食用,每日1剂,疗程不限。⑧荸荠500克,白萝卜500克,捣汁去渣,入蜂蜜适量,1日内分两次服用。④芹菜500克,苦瓜90克,水煎服。气功,采用仰卧姿势,头部垫枕头,口服轻闭,四肢自然伸展,两手随意分置身旁,两足平伸。排除一切杂念,心平气和,集中思想,默数呼吸。自然而不费力气,采用鼻吸口呼法,通过鼻腔缓慢吸气,呼气时,口唇略微缩小。空气从口中慢慢呼出,以延长呼气时间,有利于血管松驰、血压下降,最后达到气意合一的境地。(5)护理早期病人可活动,但避免劳累,戒烟酒,保证足够的睡眠。血压较高,有器质性病变者,应卧床休息。饮食宜给予低盐、低脂肪和低热量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肥胖者应节制食量,适当减轻体重。给病人安排舒适、肃静的环境,保持病人心情愉快。严密观察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体位性低血压、低血钾及消化道出血、心率和精神变化等。老年人尤应注意血压变化。(6)预防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饮食有节,戒烟酒,防止肥胖。加强体质锻炼,如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预防血压升高。定期健康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