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出现膜状物,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亳升);血尿素氮及肌酐逐渐增高,血压升高,且伴有高血容量综合症。少尿持续1至数日后尿量增加,每日数千毫升,尿中蛋白、细胞及管型消失,但比重低。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料:全年均可发病,在流行季节(3-7月及10月至翌年1月),病前5-45天曾在疫区旅居,有与鼠、J接触或食用鼠类接触过的食物史。 2.临床特征:畏寒、发热,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症)等;食欲不振、呕吐、腹胀、乏力、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颜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即“三红”征),眼结合膜、咽部及软腭有细小出血点,腋下及胸背部等处可见散在、条索状及簇状出血点;重者可见大片淤斑或内脏出血。眼球结合膜水肿等血浆外渗表现;重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病初几日多数有肾脏受损的表现,甚至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及肌酐逐渐增高,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数患者常有典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流行区可发生数期重叠或出现越期现象。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有尿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膜状物;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查患者双份血清,恢复期IgG荧光抗体效价增加4倍以上者,或早期IgM荧光抗体阳性均可确诊。 治疗原则 1.发热期治疗:卧床休息,抗病毒,调整免疫功能;减轻病毒血症与血管损害;补充消耗的体液,预防休克,保护肾功能。 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抗休克分秒必争,尽快稳定血压,减轻肾缺血,保护心、脑等主要脏器功能,预防多系统脏器衰竭。 3.少尿期治疗:主要是防治肾衰及其并发症,重点应针对少尿型肾衰及其移行阶段的治疗。严格限制入量,稳定内环境。全身支援疗法、促进肾功能恢复。加强排泄,改善尿毒症状,积极防治并发症。 4.多尿期治疗:加强营养,递增高蛋白与高热量饮食,注意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性休克与低血钠、低血钾。 5.恢复期治疗:继续加强营养,检测尿常规和比重以及其他血、尿生化指标,及时评价肾功能,并用补肾中药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高热期病人:以病毒唑、α干扰素和免疫治疗为主,掌握好液体疗法,葡萄糖、维生素电解质等补充。 2.低血压休克期:病人平卧、吸氧和保暖,迅速扩容,纠正酸中毒,及时用强心剂及血管活性药物如西地兰、能量合剂等,必要时用激素及抗凝血治疗。 3.少尿期:严格控制入量,加强利尿或导泄,改善尿毒症状。必要时用透析疗法,紧急时放血,积极治疗并发症,同时选用敏感的对肾脏无毒或低毒的抗菌药物。 4.多尿期:加强营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务必提高警惕,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 5.恢复期:及时监测尿常规和比重及血、尿生化指标,及时予以纠正,促进康复。 辅助检查 1.对诊断明确或临床症状典型的出血热病人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已进入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的病人需与其他肾病相鉴别,检查框限包括“A”、“B”、“C”。 疗效评价 1.-:临床症状消失,血压基本正常,血常规、肾功能正常;尿常规、尿比重、尿量均恢复正常;肾浓缩、稀释功能基本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病程不少于3周。 3.未愈:临床症状尚未消失,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未恢复正常。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