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 扁平苔藓
  • 酒渣鼻
  • 麻风
  • 金葡萄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 滴虫性阴道炎
  • 斑秃和全秃
  •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
  • 汗管角化病
  • 鲍温病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蕈样肉芽肿

      蕈样内芽肿过去被误称为蕈样酶菌病,现已证实是一种原发于皮肤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肿瘤。多发生于青壮年,但亦有10余岁或60余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有三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由斑片或斑块发展成肿瘤,也可直接发生肿瘤,称突发性蕈样肉芽肿,发展较快,预后较差。约10%的病例可发生红皮病,称为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本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平均为4-10年。临床表现  1.红斑期:形态多种多样,呈淡红色或暗红色鳞屑性红斑。可类似湿疹、银屑病、副银屑病、鱼鳞病、神经性皮炎,或红皮病伴有顽固瘙痒,慢性期可呈皮肤异色病样; 2.斑块期:在红斑基础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红色或暗红色浸润性斑块,大小不等,有时中央愈合呈现环状或马蹄状,浸润处毛发脱落或形成溃疡; 3.肿瘤期:在浸润性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发生肿块,晚期可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内脏(肝、肺、脾、骨和中枢神经系统)。诊断依据  1.不断发展的皮损,难以用某一种皮肤病概括,并且对治疗无反应,应疑为本病; 2.红斑期表现淡红色鳞屑性红斑; 3.斑块期表现红色或暗红色浸润性斑块; 4.肿瘤期表现红斑或正常皮肤上的肿块; 5.组织病理:真皮内多种细胞呈带状浸润(包括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可见异型T细胞)浸润表皮形成Pautrie微脓肿。  治疗原则  1.红斑期及早期斑块主要选择局部化疗(氮芥酒精溶液)和光化学疗法; 2.局部化疗和光化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