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裂变反应
  • 电力
  • 新能源
  • 常规能源
  • 能量最低原理
  • 洪特规则
  • 电子云
  • 核聚变
  • 自由焓
  • 核能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1864年,克劳修斯提出了熵(S)的概念,但它非常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直接感觉到熵的物理意义。不少科学家为此而进行研究,1872年玻尔兹曼首先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可见熵是用来描述体系状态的,因此它是状态函数,同时熵也与体系所含物质的量有关。影响熵值的因素如下:①同一物质:S(高温)>S(低温),S(低压)>S(高压);S(g)>S(l)>S(s);②相同条件下的不同物质:分子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③S(混合物)>MS(纯净物);④对于化学反应,由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或由液态物质变成气态物质(或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熵值增加。研究发现,一个孤立体系自发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当熵增加到最大时,体系达到平衡。这叫做熵增加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得到了对于孤立体系的熵判据:ΔS孤>0 自发ΔS孤=0 平衡ΔS孤<0 非自发利用熵判据能够对孤立体系中发生的过程的方向和限度进行判别。如:把氮气和氧气于一个容器内进行混合,体系的混乱程度增大,熵值增加(即ΔS>0),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相反,欲使该气体混合物再分离为N2和O2,则混乱度要降低,熵值减小(ΔS<0),在孤立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当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