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 单循环
  • 等翅目(Isoptera)
  • 单板纲(Monoplacophora)
  •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 大熊猫科(Ailuropodidaer)
  •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 淡水水螅
  • 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动物分类学 (taxonomic zoology)

    12类。并将动物自低等到高等依梯形顺序排列,后于1809年改为树状排列,用以说明各类动物的类缘关系及演化趋向。法国居维叶于1829年分动物为4部门(Embranchement),即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软体动物(蔓足类、软体类);节体动物(Articulata)(昆虫类、蜘蛛类、甲壳类、环虫类);辐射动物(Radiata)(水母类、棘皮类、蠕虫类、螅型类、滴虫类)。德国学者西菩尔特(K.T.E.Siebold)始用原生动物名称,分动物为7类: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形动物、蠕形动物、植虫类(Zoophyta)、原生动物。英人华敦(E.Wotton)于1522年首用植虫类一词,它包括海星、水母、海绵等。德国人洛卡脱(R.Leuckart)分动物为8类,始用腔肠动物名称。法国人爱德华(H.M.Edwards)于1844年设拟软体动物(Molluscoidea),包括苔虫类、腕足类及海鞘类。德国科学家赫克尔(E.Haeckel)于1877年设后生动物(Metazoa)。俄国学者科瓦列夫斯基(A.O.Ковалевский)于1866年对海鞘、文昌鱼及梅契尼科夫(И·И.Мечников)于1869年对玉钩虫进行发生学研究,指出这些动物与脊椎动物的类缘关系。后由赫克尔于1874年将此类动物与脊椎动物并成一门,称为脊索动物(Chordata)。经过无数动物分类学家的贡献,才逐渐发展成目前的动物分类学,至今有些问题仍未能完全解决。电子显微镜的使用,动物染色体组型研究,蛋白质中氨基酸化学结构的测定,核酸的研究,血清免疫学的进展,层析法的应用,电子计算机使用等,给予动物分类学更先进的手段,更准确地鉴定物种,阐明各类群动物在系统发生中的类缘关系。  分类学不断发展,相继产生了数值分类学(numerical taxonomy)、分支分类学(cladistic taxonomy)和细胞分类学。数值分类学是将动物的特征变为数字,通过电子计算机的计算,求出相关数值,绘成图表,依相关位置排列。其距离愈近,则类缘关系愈密切;阶元愈高,关系愈远;阶元愈低,关系愈近。分支分类学认为,只有完全建立在系统发育,即亲缘关系基础上的分类系统,才能全面反映生物间的关系。系统发育由一系列二叉分支组成,每个二叉分支代表一个种分化为二种,二种应视为同级阶元,以后产生的类群,以时间为顺序递减其阶元级别。故分支分类学又称系统发育系统学(phylogenetic systematics)。细胞分类学是研究细胞水平的分类性状,即细胞的结构、生理、生化及细胞核相关的各种现象,以识别阶元并探讨其亲缘关系。目前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染色体,故有人称为核型分类学(karyotaxonomy)。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