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1968年,比利时化学家Prigogine I R在历经了近20年的探索以后,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指出:一个开放体系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一旦体系的某一个参量达到一定阈值后,通过涨落就可以使体系发生突变,从无序走向有序,产生化学振荡一类的自组织现象。这里,实质上是提出了产生有序结构的以下四个必要条件:开放体系 这样才可能同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形成有序结构。具体说来,这样才可能从外界向体系输入反应物等来使体系的自由能或有效能量不断增加,即有序度不断增加;同时,才可能从体系向外界输出生成物等来使体系无效能不断减少,即无序度或熵量不断减少。前者是向体系输入负熵,后者是从体系输出正熵,从而使体系的总熵量增长为零或为负值,以形成或保持有序结构。输入负熵,是消耗外界有效物质与能量的过程;输出正熵,是发散体系无效物质与能量的过程。这一耗一散,也就成了产生自组织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因此,自组织有序结构也就可以称为耗散结构。显然,耗散结构在非开放体系中是不可能形成或保持的。远离平衡态 这样才可能使体系具有足够的反应推动力,推进无序转化为有序,形成耗散结构。例如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可以使反应物浓度远高于平衡浓度,生成物浓度远低于平衡浓度,从而在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间造成巨大浓度差,以推进化学振荡反应的产生。相反,如果在平衡态,则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相等,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