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概率法则,各类合子出现的概率是雌、雄配子概率的乘积。 F2代的遗传构成为1/4CC、2/4Cc、1/4cc,但由于CC和Cc都开红花,所以,开红花与开白花个体数之比为3∶1。可见分离规律的实质是: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使F2的基因型比例数为1∶2∶1,而表现型个体数之比是3∶1。为验证F1在形成配子时确实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而产生C和c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孟德尔首创了测交法,即把待测的杂合体与隐性亲本进行测交。如果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确实分离,那么测交后代的开红花数与开白花数之比应为1∶1,实验结果果然如此: 孟德尔对7对相对性状均做了测交,测交后代的显性个体数与隐性个体数之比均为1∶1,与预期结果相符,从而说明他的遗传因子假说是正确的。分离规律在生物界有普遍意义,各国学者用动、植物做了许多杂交试验,都得到类似于孟德尔的结果。例如,用纯合体的黑色豚鼠CC与白色豚鼠cc杂交,其F1均为黑色,F1互交产生的F2群体中出现黑色个体数:白色个体数为3∶1。又如在人群中,有耳垂者的基因型为AA或Aa,无耳垂者为aa,综合分析多个双亲均为杂合体的家庭子女的耳垂性状,发现有耳垂者与无耳垂者数目之比亦为3∶1。 分离规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1)研究的对象必须是行有性生殖的二倍体生物,所研究的性状为质量性状。(2)控制性状的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呈完全显性,并且非等位基因之间无互作。(3)减数分裂时,该基因座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必须分开到不同的子细胞中,所形成的两类配子数目相等,受精时各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4)受精卵或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具有同样的成活率。(5)分析的群体必须比较大或试验次数较多。有时上述条件都得到满足,在F2中仍会出现偏离3∶1的现象,这是由于随机抽样误差和概率分布(因理想群体中各类型的出现是由机率决定的,因而出现实得比例在预期比例左右波动的现象)等原因所致。 掌握分离规律有助于正确认识生物遗传现象。在动、植物良种培育工作中,利用分离规律可促使个体基因的分离和个体基因型的纯合化,从中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遗传上稳定的类型。例如有些作物(如小麦)的抗病性有的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R表示抗病基因,r表示感病基因),表现为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RR或Rr,为选出抗病的纯合植株,须将选得的抗病植株自交后加以考查,看其后代是否分离,如不分离,才能选出RR型纯合株,以保证它们的后代是抗病的。分离规律也是医学和优生学的理论基础。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遗传病近5000种,遗传病患者占人口的10%,其中大部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应用分离规律可探索这类遗传病的发病特点,以便作出准确诊断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例如,人结肠息肉病是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并且可能导致癌变,先证者往往是杂合子,如果与正常人婚配,根据分离规律可预测其子女的发病率为1/2,因此应及早对其子女进行钡餐-,采取措施以避免结肠癌变的发生。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