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 气候变化
  • 胚层(germ layers)
  • 胚胎诱导(embryonic induction)
  • 形态形成(morphogenesis)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embrgo tran
  • 胚层(germ layers)
  • 胚胎诱导(embryonic induction)
  • 胚乳(endosperm)
  • 胚泡(blastocyst)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胚囊(embryo sac)

      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位于胚珠的珠心内,通常为由7个细胞组成的8核胚囊。包括在珠孔端的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和在合点端的3个反足细胞,以及这两群细胞之间的1个大的含有2个极核的中央细胞。胚囊中,卵细胞是直接参与有性生殖的雌配子,受精后发育成胚。位于卵细胞两侧的助细胞,在受精过程中能诱导花粉管进入胚囊,同时还可使进入胚囊的花粉管末端溶解,促进精子和其他内含物质释放。另外,它们还有吸收、贮藏和转运珠心组织的物质进入胚囊的作用。反足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把从母体的维管束送到合点处的养料吸收转运到胚囊,其数目和形状,以及细胞内核的数目变化很大。中央细胞所含的2个极核,受精时与花粉管释放出的1个精子融合,发育成胚乳。   胚囊来源于靠近珠孔的珠心组织中的孢原细胞。孢原细胞是一个体积较大、细胞核也大、含有浓厚原生质的细胞。多数植物的孢原细胞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外侧形成一个周缘细胞,内侧形成一个造孢细胞。周缘细胞不再进行分裂,或分裂形成多层珠心细胞。造孢细胞直接发育成胚囊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由大孢子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形成胚囊。在蓼科植物及大多数被子植物,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子细胞大孢子。4个子细胞连在一起排成一列或T字形,称四分体。四分体中,仅靠近合点的1个大孢子发育成胚囊,其余3个逐渐解体。此种胚囊发育类型,称为蓼型或单孢型。有的植物,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不形成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