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减数分裂(meiosis)
  • 单精受精(monospermy)
  • 动物极 (animalpole)
  • 动物的胚胎发育
  • 多胚现象(polyembryony)
  • 重演(recapitulation)
  • 变态(metamorphosis)
  • 贝尔法则(Baer'slaw)
  • 同配生殖
  • 受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蛙胚发育

      蛙卵具有较多的卵黄,属端黄卵。动物半球含较多细胞质及色素颗粒,颜色较深;植物半球含卵黄多,颜色较淡。蛙为体外单精受精。在精子穿入卵的对面,其色素颗粒向内部并趋向精子入卵处移动,细胞内物质重排,因而形成色素相对少的区域,称灰色新月(有些两栖类卵的色素含量不多,灰色新月不明显)。灰色新月在胚胎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卵子受精后完成第2次成熟分裂。  卵裂及囊胚:卵裂属完全不均等卵裂。第1、2次卵裂为径(纵)裂,第3次为纬(横)裂,形成4个大的植物极细胞及4个小的动物极细胞。此后,动物极细胞分裂较植物极为快。于第6次分裂后(64细胞),开始形成为囊胚,细胞团中的囊腔偏于动物极,称囊胚腔。囊胚期的细胞分裂并未终止,分裂球数量增多可达几千个,形成数层细胞。由于分裂球来不及进行生长,因此囊胚总体积没有明显增大。DNA复制非常迅速,RNA的合成在第12次分裂前尚未观察到。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可促进或抑制卵裂速度。   原肠形成:原肠形成是胚胎发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胚胎从未分化状态通过细胞流动、重排与分化,形成具有三胚层及原肠的原肠胚。从蛙胚未来器官分布图可以看出,动物半球的细胞形成外胚层,植物半球细胞主要是形成内胚层,两半球间近赤道下方的一个环带区细胞形成中胚层。原肠形成开始在赤道下方出现1个横的浅沟,称胚孔,胚孔的上方称背唇。由于动物半球细胞的不断外包和胚孔处细胞的不断向内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