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溶源性(lysogeny)
  •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 溶菌酶(lysozyme)
  • 缺陷噬菌体(defective phage)
  • 溶血毒素(hemolysin)
  • 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 锁状联合
  • 粘菌门(Myxomycota)
  • 粘细菌(Myxobacterium)
  • 内毒素(endotoxin)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知识

    接合(conjugation)

        细菌通过细胞的暂时沟通和染色体或质粒DNA转移而导致基因重组的过程。是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J.Lederberg)和生化学家塔图姆(E.L.Tatum)1946~1947年在大肠杆菌K12品系中发现并证实的。他们将K12品系的两个不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细胞各108个,混合涂布在基本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后出现少数原养型菌落。通过实验排除了回复突变、转化和互养的可能性,从而证明这些原养型细胞是由两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肠杆菌细胞相互接触而导致染色体DNA的转移和重组所产生的重组体。  细菌接合时,供体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性伞毛与受体细胞相连接,与此同时,供体细菌的染色体DNA单链向受体细胞转移,并和受体细菌染色体DNA发生重组。细菌接合的生物学意义相当于高等动植物的有性生殖,二者的重要区别是:(1)细菌接合中的两个细胞是一般的营养细胞,而不像高等生物经减数分裂形成雌雄配子;(2)细菌接合过程中两细胞只是暂时沟通,而不是融合成一个合子细胞;(3)细菌接合后形成的是部分合子,而不是雌雄配子的两套染色体。(4)细菌的部分合子中发生重组的部分只限于进入受体细菌的染色体片段,而不是任何一个染色体部位;(5)基因重组的方式不同。细菌接合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更为明确地认识到微生物和高等生物在遗传规律上的一致性。通过基本上相同的方法,以后在霉菌、放线菌中也发现了遗传重组现象,从此遗传学研究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